李明阳听娉婷这么一说,心里也转动一下。想了想说道:“我去给你打听打听。到时候再告诉你。我们要考虑考虑,这是大事情。” 晚上,李明阳把事情和桃花说了一下,说道:“我也想送虎子过去学几年。娉婷一个孩子都敢送二个弟弟去上学。我们就一个孩子,有什么不敢的。” “要是没有那笔银子,我还真不敢下这决定。但是现在我们也就是稍微累一点。就能够办到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去做。” “我没想过能去做官什么的。哪怕是只考个秀才。我们也赚了。我们村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读书人。没有学堂。” “要是实在考不上,回来找个事还是简单的。而且说不定就能多认识点人。能扩大孩子的交际圈也比别的人强。”! 桃花听到这里说道:“嗯,当家的,都听你的。让虎子和玉平和玉安一起吧。他们可以一起上下学。” “再说他现在也小,也帮不上啥忙,要是真考个功名回来,我们就赚了。不行,就当孩子出去玩几年了。我们家里也玩的起。” “现在孩子小,也不需要花什么钱。要是以后真读不起了,就不读了就是。娉婷这孩子都有这魄力。难道我们没有。” 两人商议停当。就休息了。 第二天,李明阳就进城去找人打听了。 李明阳打听清楚,回来告诉娉婷道:“城东有个汪秀才。大概是三十多岁。开了个私塾,里面的学子每次都有考中秀才的。” “风评不错,就是有点贵,一年是五两银子,包中午一餐饭。一个月伙食费是二百文。” “还有城南边有一个钱秀才。是个老秀才,可能是绝了科考的心。带学生也不错。” “每年也有考中的。就是名次比不上汪秀才的学生。教学嘛不如汪秀才教学灵活。比较严肃古板。风评也不错。” “一个月是三两银子。也包一餐饭。一个月伙食费要一百五十文。就是南边比较远。从我们这进城门离城东近。” “你考虑考虑往谁那里送。” “那明阳叔准备让虎子去上学吗?” “去,刚好和玉平玉安是个伴。” “那你准备让他拜入谁的门下。” “明阳叔,私心下我希望是拜入汪秀才门下。他年轻。教学活络,这能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 “虽然贵一点,但是这关系到他们的一辈子。言传身教,对他们的品质是有影响的。也许汪秀才还能够再进一步呢?” “这对他们也很重要。你说呢?明阳叔。” 李明阳想了想说道:“行,那就汪秀才。初八开课,我们在过去拜师。这几天刚好可以准备准备。” 等到初八一早,他们就带着东西赶着驴车和李明阳一起去城里了。 玉平、玉安二人头戴纶巾,身上穿着一件青色的长衫,长衫下摆绣着一丛竹子。只是玉平的是在左边,玉安的在右边。两人都扎着黑色的腰带,背上背着一只两层的书箱,穿着一双旧布鞋。 李虎和他同样的书生装扮,只是他的书箱不是两层的,是三层的。这几只书箱都是李明阳和娉婷按照他们的体型打造的。 因为家境的缘故,都是用普通的竹木做的,但该有的一样不少,其内部空间分配合理,纵横排列疏密有致。 他们都是把笔、墨、纸、砚等书写用具和书籍分别放在不同空间里,除此之外还可以放一些日用品。 像玉平就放了装有白开水的葫芦。 问了人,找到了学堂。门房进去禀告了。然后有一老仆来引路。他们没有从正门进入,而是从侧门进去的。 “这房子有三进,第一进用来做私塾,第二进是汪秀才住的地方,第三进住的是后院女眷,你们到时不要乱跑,省得冲撞了。” 老仆在一旁叮嘱道,就引着他们一起去偏厅见了汪秀才。 只见一个穿着长袍,长相儒雅的中年人坐在上首。 娉婷看了一眼,只见这偏厅不大,共有三套上漆的枣红色桌椅。中间一套,左右各摆一套,摆放的整整齐齐的。 桌子上的白瓷花瓶里插着几株盛开的腊梅。让本来严肃的偏厅多了一丝温和的气氛。 耳边传来阵阵郎郎的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