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于召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通知》中央下决心解决知青的七个方面的问题。1978年10月31日,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了。会议纪要认为:\"今后一般不办理病退、困退,如果家庭和本人确有特殊困难,可以通过组织商调,分到新的工作岗位时,其待遇按调动工作处理\"。这一决定在支边知青中一下乱了套。他们说:到农村插队,可以通过招工回城,
于是,罢工、请愿之风迅速在各地兴起。1978年12月9日,知青发布了北上宣言,同日开始大罢工。罢工席卷了云南全省。1978年12月16日,请愿团从云南省景洪出发,次年2月27日到达北京。1979年1月23日,□□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由副总理余秋里主持,出席会议的有王震、陈慕华、谷牧、王任重、康世恩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基本同意□□知青办1月18日报送的《关于处理一些地方知青请愿闹事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提出的六条意见。这六条意见是:1、把农场办成农工联合企业,适当提高工资,把知青稳定在农场。2、参照以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商调回城,由知青部门负责办理。3、城镇职工退职退休后,可以由其子女顶替。4、从农场参军的知青,退伍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安置工作。5、城市招工时,允许到农场商调本市下乡知青。6、上海郊区到农场的青年,可以允许回原籍社队。
有人因为害怕不被政府允许返回城市,所以即使和人同居并有了孩子也不登记结婚。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但是仍有大量知青滞留在下乡地或者故乡城市以外的第三地。而知识青年的子女最多只可以有一个人迁回父母所在的故乡城市,而且有年龄及婚否的限制。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至此历时25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无声无息中画上了句号。
陈庆春也在1980年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中,一个娟秀的背影伫立在院子里,听到有脚步声,女孩回头,是已经考上大学的许清晖,许清晖开心的露出笑容,她伸出双手,“欢迎回家,陈庆春。”她的身上没有了秋冬的肃寒,只留下春夏的温暖,看着她爽朗的笑容,陈庆春放下行李,把许清晖紧紧地抱在了怀里。二人在锣鼓欢天的热闹氛围中,双双展露笑颜,问起以后的打算,许清晖说:“父亲希望我好好念书,将来去国外留学,学习已经落后西方几十年的科学技术。”二人低头聊起分别后的事情,陈庆春知道了许清晖的父亲已经平反了,家里的小洋楼也还了回来,弟弟也从遥远的北大荒带着妻子回到了上海。只有外公外婆,在那场动乱中,已经埋骨他乡。陈庆春开心的问她:“你的玫瑰花又补种了吗?我知道哪里有玫瑰花,走的时候我给你挖一些。”许清晖看着面前的男人摇摇头,“没有,我种上了茶树,比起只会开花不结果的玫瑰花,茶树更实用些,能做茶、做菜,开花、结籽、榨油,种它多实用。”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又想起了那些让人想忘却又忘不掉的青春岁月。
1980年6月19日,□□中央发出《关于处理□□中一些干部在报刊和文件上被点名批判问题的通知》。通知说,对“□□”中在中央、地方以及军队报刊上被错误点名批判的同志,宣布一律予以平反,强加给他们的诬蔑不实之词统统予以推倒。而陈庆春也在高考恢复后,考上了信阳师范学院。表弟陈有道则考上了河南师范大学,学校于1984年5月恢复为河南大学。1980年4月19日,高敬亭将军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合肥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副主席、徐向前元帅、谭震林、栗裕、肖望东将军,张劲夫、程子华、郭述申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