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玄幻魔法>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 92. 大汉后世谈(六)续 随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92. 大汉后世谈(六)续 随军(1 / 3)

即使明悟非常, 汲公也不由微微一愣:

“什么?”

皇帝微微一笑,却没有再解释什么。

所谓“将士子派入军队”,虽然出自主父偃的建议, 但建议之后却是皇帝或有意、或无意的手笔。为了达成他苦心孤诣变革军队的目的, 首先便得为由上而下所有的士卒扫盲启蒙,提供最基本的什么“思想教育”;而这些扫盲启蒙关系至重, 可不是简简单单一本发《急就章》就能应付过去的,少说也得要有人居中指点, 把握由上而下的动向方可。就算不能“建在连上”,至少也是求上而得其中,要设法让士人们渗透如军队的底层, 可以随时传达与解释皇帝的旨意。如此上下一心,方能如臂使指,似乎可以粗步达成天书中“能聚能散”的成就。

这番心思自然不能对汲公阐明。所以皇帝轻描淡写岔开了话题:

“汲公于郊外开设的学堂, 收效如何?”

这是君臣二人自天幕中所得的第二个启发。数次讲解之时,天书都曾有意无意提及“义务教育”,讨论过后世者完全由国家把握的基础教育体系;虽然只是寥寥数笔, 但天子闻弦歌而知雅意,立刻洞悉了这举措之后无可比拟的深意——迄今为止大汉学风鼎盛, 盛行的却依旧是各门各派各抒己见的“私学”, 虽尔有百花争放而百家争鸣的自由之美, 但在学术领域却堪称混乱一片而不可理喻,即使皇帝以强力“定一尊”,亦无法理清这一池浑水;学术的混乱引发政局的混乱,自征讨匈奴以来朝廷冲突频发,未尝没有各派争斗的影子。

若要平息这无休无止无可把握的学术冲突,又有什么比□□材与理论的义务教育“官学”更加合适?皇帝聪颖绝伦而当机立断, 自三年前便以特旨命汲公于长安京郊设立官学,有教无类广揽天下一切向学之手,而所有资费均由内库少府拨给,尽数走天子私帐,开支的名录还是历年积累下来建山陵的费用——某种意义上,算是县官在拿自己修坟的老本在养人才,诚心不可谓之不足。

自然,即使是造纸术有成培养费用大大下降,即使已经不惜一切动用皇帝修坟的老本,也不可能真搞出广揽一切英杰、真资格的“义务教育”;所谓“有教无类”者,招揽的也不过是被各派大儒排斥在外,踟蹰不得窥门径而入的寻常士人而已,算是以“天子门生”的身份,给了他们一个向学的机会。

但仅仅是如此微小的进步,引发的后续波动便已经难以预料——这些被学堂纳入门墙的寻常士人是受惠于汲公“有教无类”之新学,所以维护起新学不遗余力,与儒门各学派的之间的冲突那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争论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甚至波及到高高在上的朝廷公卿,乃至于引发不可预料的冲突:要知道,大汉儒生可绝非后世手不能提的废物,人家那是相当之有武德;真要是嘴皮子上辩论不过,那绝不介意手下比划比划!

总的来说,由去年至今十来个月里,仅由京兆尹上报给皇帝,所谓辩经变群殴的事件便不下百起。要不是御史及廷尉们奉密旨时时弹压,恐怕早就给朝廷整出了个大活。即使如此,郊外学堂也是被严密盯防的看守对象。而今问起“收效如何”,难免令汲公的老脸微微一红。

但没有办法,他只能面无表情作答:“收效颇佳。而今入学的士子,似乎尚可造就……“

这些寻常士人读书的机会实在难得,但凡有一线求知的门径,那都是求知若渴绝无懈怠,因此成材率委实高得惊人,更胜于诸派大儒门下的勋戚子弟。

——当然,要是能在求知之余,稍微收敛那动不动就辩经征讨异端的脾气,便是再好不过了。

皇帝微笑道:“都是汲公的功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