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若传》 溯史出版社(2022修订版) (节选) 在大同的年,程丹若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互市、羊毛衣、除蝗虫、治瘟疫,每一件事十分有意义。 首先,互市大大缓和了胡汉的矛盾,两国加强往来,在贸易中逐渐融合。根据《大同县志》的记载,许多胡人开始学说汉话,“音与汉人无二”,而大同也因此变成了北方商贸的重要枢纽,在此后数百年间,始终是北方商业交易的重地。 ………… 因互市而产生的羊毛纺织,更是改变了当时百姓的生活。当时人们虽然已经有了棉花,可人口增长之下,土地依旧以产粮为第一要务。 羊作为家畜之一,既能提供食物,又能提供纺织的原材料,对老百姓而言,不仅可以节省一笔买棉花的开支,羊毛还可以折税。 毫不夸张地说,毛纺织的重要性,不亚于元代棉花的推广……古代老百姓是很朴素的一群人,谁真心为他们着想,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爱戴。 据一些北方的民俗记载,“七月七,拜织女、措夫人,以求其巧”,“每逢亲友添丁,生男送竹马,生女赠竹针”,“(某地)有措夫人庙,能求姻缘”。 笔者在90年代曾去过大同,当时的措夫人庙还保留完好,有趣的是,庙中的神像有二,大约是因为毛衣针总是一对的缘故。 后有人以讹传讹,说程丹若有孪生姊妹,名为程措措,有一部电视剧的编剧大约信以为真,还写出姊妹替身的戏码,真是贻笑大方。 谢玄英的《四一集》中明确写过,“丹娘小字赤玉,有别号涂林君,又名措措,皆石榴别称也”。 古代女子的闺名不方便流传于外,所以取别号为代称,也是常见的事。 …… 从《治蝗疏》可知,古代的劳动人民对蝗虫已经有十分详细的了解。通过分析蝗灾的爆发地点、时间,推测出蝗虫的习性,并且根据其生理特性,分步骤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在当时无疑是十分先进的科学方法。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窥见另一件事——程丹若在婚后,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 02年,笔者受出版社之邀,首次撰写程丹若的生平时,我就必须面对一个巨大的疑问,或者说,一个巨大的好奇心——程丹若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一个难以想象的人生的? 我决心解开这个疑问。 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分析了她的少女时代:一个平平无奇的开局,甚至算得上坎坷,但靠着一些运气和努力,她借着晏鸿之的欣赏,入宫为女官,因此与谢玄英结为夫妻。 婚姻彻底改变了她的阶级,她变成了贵族家眷。这是大部分女人的人生终点,但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还远远不够。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程丹若从四品到二品,靠的是两件事。 毛纺织,以及治疗鼠疫。 毛衣前文已经提过,纺织作为传统女性的本职工作,固然意义非凡,但并不那么显眼。治疗鼠疫也与传统的政治职能相去较远。 但治蝗作为古代地方官的政绩之一,其政治性更为明显。假如程丹若没有积极参与的意图,她的名字就不会出现在奏疏上。 所以,笔者认为,在最初的时候,程丹若对政治事务的参与度就很高。 她并不是靠运气获得了荣誉,而是一以贯之的坚持。 ……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历史上,泰平二十二年的鼠疫,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