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武侠修真>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第140章 第 140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0章 第 140 章(1 / 2)

“会!” 姜烟笃定道:“会的!先生, 在两千年后学中医的学生们都会知道您的大名。我们会永远永远的记住,在两千年前曾经有一位医术卓绝的医生,他曾经冒着大不韪, 为人做外科手术行医治病, 在乱世摇铃问诊。” 那本书中或许是有麻沸散的全部药方。 有华佗做手术的详细过程。 佚散丢失还是一把火烧了, 这的确是损失。 只是中华文化流散在历史长河中的又岂止一本《青囊书》。 他们是丢失了《青囊书》,可他们还有华佗。 华佗留下的也绝非一本《青囊书》, 更多的是他在乱世也依然不忘行医治病救人的心,是他对医术刻苦钻研, 并且为之努力的精神。 他的身体或许死在了监牢中。 可华佗的精神却永远都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哪怕两千年后, 中医式微, 甚至因为一些没有道德的同行备受争议。 但谁也不能否认,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长河中, 是中医守护着我们先祖的健康、国家的安宁。 医者,仁心也! 华佗怔然的看着前方,唇角缓缓扬起。 他从姜烟的身上, 看到了来自两千年后的希望,和自由! —— 与华佗在监狱分开后,姜烟就突然出现在了一片山林中。 远处似乎还有瀑布的水声。 顺着一条小路走下山,一座茅屋便映入姜烟眼帘。 “这是?”姜烟站在茅屋的院子前, 便看见一个眼熟的身影从旁边走来,扛着锄头, 走得艰难。 “姜姑娘!”董奉把锄头靠墙放,朝着姜烟作揖:“我想着在幻境里说不定能做自己从前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如今看来, 是我天真了。” 姜烟见董奉走得辛苦, 身上也满是泥点子和尘土, 上前去帮他拿起锄头。 “您这是去做什么了?” “种地!”董奉笑呵呵的打水洗手, 指着自己满院子的荒草,说:“我自幼便不会做这些农事,如今也……” 说着,笑得还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好在,还有一身医术,又承蒙这周边百姓的看重。” 董奉说得十分谦虚,随后请姜烟进屋。 姜烟去过张仲景的家,也去过华佗的家。 相较这两人,董奉的家里除了医书、草药和各种炮制草药的器具之外,更多的便是各种道教典籍和蒲团。 道家思想和道教是不尽相同的。 道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 是一种哲学思想。 而道教则是形成于东汉末年,在南北朝改造发展,到了唐代也曾发展空前。 “道教东汉末年才形成,先生便如此感兴趣?”姜烟问。 “自然。”董奉觉得有必要说清楚:“我是先学医,再学道。” “你看这外面。”董奉带着姜烟走到院子里:“你看,如今是春夏时节,这时若是感染风寒,那是热风。可若是秋冬感染,便是寒风。人本身就是自然中的一类。树会春夏生长,秋冬枯败。大雁也会南迁。人的身体也一样。” 董奉捧着一卷《伤寒杂病论》出来:“这样的观点,这本医书的撰写人也是如此认定的。那时我不知张仲景是何人,但被这本书惊为天人。奈何这书……” 董奉叹气。 这卷《伤寒杂病论》到他手中时,已经残破,许多内容都模糊不清了。 “所以,您是因为如此才信奉道教?”姜烟觉得很有意思。 中医博大精深,也让现代许多人质疑的便有这些原因。 张仲景尽管从小是学习儒家思想,可在医术上却吸收了不少道家精华。 将人分为阴阳内外。 有些人内虚外阳,有些人则是反过来的。 甚至有些人上半身是阳,下半身是阴。 中医奥妙,这才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董奉在两千年前曾经看到过张仲景的医书,而此时道教萌芽,他会为此信奉也不是不可能。 比起张仲景的长沙之行,华佗还曾当过曹操的大夫。 董奉的人生其实相比之下更为平凡。 不是每天都会有人来找他看病。 但董奉每天都会扛着锄头去田间种地,腰上别着一卷竹简,准备待会儿歇息的时候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有时遇见刮风下雨,董奉就在屋内泡一壶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