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将成别人攻击周忱的借口。" 朱棣则在思考: "所以这100块,实际上是停留在当地。怎么用,都是当地说了算。" 老朱: "如果这100块,源源不断地出现,那么未来的皇帝,一定会盯上这100块的。必然想要将其变成正税,由国家统一收取。" “再说,”朱樉总是公平的以最大的恶意,揣测每个人, "这100块放在地方,好官把它给百姓用了;坏官,不都进了自己的腰包吗?" 【周忱便利用这往往能够多出来的余米”100块”,建了一个“济农仓”,给贫农提供低息or无息小额农业贷,让他们不必去和大地主们举债。 济农仓还可以在灾年赈灾,在朝廷要征收一些不常见的军需、物料时,用这部分粮统一去购买相关物资,用以折色。以防小民独自购买时被坑害。】 朱樉锐评: "看来这周忱是个好官 。" 朱权:“这100块,和粮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地方运到南京,粮会消耗很多很多,而银两却不会变。如果是按照周忱的想法,这粮,还真应该停留在本地。" 【嗯,这种国家给百姓提供低息贷的想法不是周忱首创,向上可以追溯到青苗贷。明朝自己呢,朱元璋就搞了,只不过这种借贷,它有去无回的概率很高(。) 老朱自己是认为百姓别还无所谓啦,但这其实也意味着,它离金融行为还差得很远,不止官府的信用度低,百姓的信用度也不高。 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了属于是。 放贷行为的持续仰赖于明朝“仓库”的殷实,和一方主官是不是个好人。当明廷自己hold不住仓库,这种政策就自然而然的荒废了。】 老朱皱眉: “那贫民,过得苦。咱有点能力,怎么能不帮助帮助他们?他们还不回来,也必是没有余粮了。怎可催逼太过?若是把人给逼死了,怎么办?" "好像不是这样的……”朱权有点蠢蠢欲动, "百姓如果每年借10粒米,秋天田地长出12粒米,向朝廷还11粒米,可以结余1粒米,不还结余12粒米。 朝廷总共仓库里有1000粒米,每年能帮助100户,100户的人正常还米,年底仓库就会拿到1100 粒,第二年就能向110户人家借。如果没有一个人还,第二年就一个也借不了。 第二年若是发生水灾,那百姓不管结余1粒米,还是12粒米,最后都会血本无归,无法组织新的生产,而朝廷也没办法支援他们,只能调更多的米去赈灾。" 老朱陷入了思考。怎么回事?好像有点对,又好像有点不对。 【好在周忱是个不错的官。 他在任期间,苏松的粮总是可以成功收上,济农仓也满满的。这是由于他努力隔绝了粮长和农民的直接接触。 在以往,政府没有在百姓附近修仓库,没有菜鸟驿站的百姓,平常的粮食甚至只能放到“粮长”的家里。 周忱的第一步,就是在苏松各地就近修建水次仓,让百姓自己拿着算好的今年税收单,运到仓库里交给管事的。 仓库大使虽然也容易贪赃枉法,但是他们现在需要根据朝廷的规定填写进出两 个账本,明面上的中央约束力增强了。 水次仓和济农仓又比邻而建。没用掉的余米自然的进入和百姓物理距离也很近的济农仓,方便发放。】 朱棣听明白了: “建仓库还是很重要的。” 朱橚想了想,感觉自己又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