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1章 苏轼(3 / 8)

,而且早早就跟着父亲还有弟弟一起,去到都城开封要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并且在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

【据说那一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而那时的宋朝科考不是糊名制度吗,然后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简直惊为天人,但欧阳修却以为这章试卷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也就是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

【于是为了避嫌,欧阳修就给了这张试卷第二名的成绩,结果最后才发现,这张试卷的作者,竟然是年纪轻轻的苏轼。】

【不过也是因为此,苏轼结识了可以称得上是他伯乐的欧阳修,还称欧阳修为自己的老师,而欧阳修也很赏识苏轼,并且因为欧阳修为苏轼的宣传和造势,这使得苏轼一下子就在当时的宋朝文坛出了名。】

秦王宫。

嬴政一边阅览在他的提问之下,那不断涌现出的答案,一边听着天幕之言。听到这里时,就不由得摇了摇头。

这开端简直莫名的熟悉,一开始仕途仿佛很顺利的样子,那接下来….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中出现过一句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句话演变出的一个成语叫做“穷而后工”,放在词上,也可以说是“词穷而后工”。】

【也就是说当时的文人认为这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词就写得越好,所以按照这个定理……在宋朝文坛上是“大神级别”的苏轼,可想而知他的仕途有多坎坷和跌宕起伏了。】

正准备进京赶考的苏轼: "……"

心情复杂,极度复杂。

苏辙挨在兄长身边: “那我们还去吗?”

父亲苏洵背着手,教训两个儿子: “去,为什么不去?有天幕之言,一些事不就可避免了吗?”苏辙: “可天幕说‘词穷而后工’诶,为了兄长以后在文坛上的地位,要不然还是不——”话还没说完,后脑勺就被苏轼给拍了一下子。

/>

苏辙顿时笑起来,拍着兄长肩膀: “好的好的。”"不管怎么样,兄长都是这个!"然后朝着苏轼竖起了大拇指。

被弟弟如此调侃,苏轼立即又要去拍人。两人到底都年轻心态,对天幕所说担忧影响不大,心态竟还都不错。

苏洵在旁边看着摇了摇头,然后自己再认真继续听下去——

【提起苏轼的仕途坎坷之路,和当时的“王安石变法”是分不开的,因为关于“王安石变法”,我们先前也提到过,有学者认为,苏轼总体上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不过他反对的是这变法太急了,认为应该循序渐进才是。】

【也因此,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反对还是中立,没有太明确的界限。

而哪怕是中立,其实也更多是偏向想让王安石的变法慢下来,但这总体而言,与“王安石变法”是不符的。】

【于是苏轼在这时候申请了外调,去了杭州做了通判,因为王安石的变法,在那时正如日中天,哪怕是当时的司马光,都无法与王安石的变法相抗衡,所以苏轼认清自己在朝廷中也改变不了什么,干脆就离开了是非之地。】

【在杭州赴任期间,苏轼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也写了很多诗篇,其中就有一首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可谓是更奠定了苏轼在文坛上的地位,这首诗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中最后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

【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苏轼开始大量作词,是的,你敢相信吗,苏轼作词,竟可以说是半路出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