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逛校园的过程当中,沈春雨的眼前不断闪过签到提示。
不愧是学校,哪怕没有那么顶尖,学校里被签到系统判定有签到价值的地点也非常多。
沈春雨大致了解了一下可供签到的特殊签到点的位置,再次向系统确认,紫标特殊签到点并不会因为时间原因而消失后,就把去签到这件事情的日程放在了赚得到签到点之后。
她现在手里还有一份签到获得的资料没打开呢,也不知道这份资料详细不详细,又详细到什么程度。
还好她以前是搞应用而不是搞理论的,几大理论学科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到了不同细分领域的顶尖学者互相看不懂对方在干嘛的程度。
这也是国内基础学科不太行的原因之一,学术是需要交流的,国内看起来做学术的人不少,但是肚里真有货的人相对就少了。
而因为各种原因,国人搞研究又喜欢扎堆,如果你的研究方向是国内很多人在做的,那还相对好一些,至少可以有个互相交流的渠道。
如果这个方向国内没什么人做,那可能真和盲人摸象没什么差别了。
其中最可怕的就是数学,一般的成果发篇论文,审稿期怎么都得一年,发出去了还不算完,可能过个两三年别的学者发现你这个过程有问题,不能得出来相应的结果。
如果这个问题不致命,那还好说,修改之后还是有成果。
最怕的是问题非常关键,那么你之前研究花的两三年,等论文的一年多以及论文发布后的两三年,里里外外六七年的时间成本是个人很难承受的。
在数学这种最佳研究年龄几乎被限制到四十以下的领域,一旦一个深耕多年的成果失败,导致的后果很可能是研究者信心破灭选择quit。
如果能够有更多人互相交流,或许你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避免这个错误。
做理论就好像大树的根系,因为深深扎根泥土,虽然是同一棵树的不同分支,实际上彼此之间是很难互相看到的。
像她这种搞应用的就不一样了,她像是停在大树树枝上的小昆虫,能影影绰绰看见别的树枝,努努力多花些时间,也有机会往别的树枝上爬。
所以,虽然她上辈子研究的基本上都是跟天上飞的相关的东西,但是给她一份地上跑的相关资料,她确信自己肯定能看懂大部分。
看了一眼,沈爱红在公共厨房准备做饭,沈春雨打了声招呼,说自己现在有些困,想睡一觉,让沈爱红先别叫她。
做好了准备工作后,沈春雨用意念打开系统界面,确认使用东风11G火车头研发资料。
她选择的打开方式是电脑文档模式,不得不说,在意念里使用电脑的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大致看完了所有的资料后,沈春雨准备出去看看时间到底过了多久。
她对自己看文献和思考的速度是有掌控的,虽然系统给的电脑没有计时,她自己的计时也能做到基本准确,这也是她多年工作培养出的经验。
就在这是,系统突然出现了新的提示。
“检测到宿主对该资料的掌握程度已达到及格(60%),现为您发放基础奖励。”
“10签到点已下发至您的账户,请查收。”
“检测到宿主对该资料的掌握程度已达到良好(75%),现为您发放进阶奖励。”
“20签到点已下发至您的账户,请查收。”
“检测到宿主对该资料的掌握程度已达到开启模拟实验室基础要求(85%),是否立即启动模拟实验室功能?”
一系列的信息轰炸,成功绊住了沈春雨。
签到点的获取方式在她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