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前后,正是农村孩子自身迅速“城市化”的关键时刻,对他们来说这一时期既困难重重,又风险多多。 他们必须得学会睁眼看世界,去主动了解和融入这个全新的环境。 而这个融入的过程如果太保守了就没有机会,太激进又容易掉到各种坑里,到底如何进退和选择,确实很难。 二是在绝大多数时期,农村孩子的原生家庭几乎不可能给他们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帮助和指导,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得由他们独自面对。 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悲催的地方倒不是家里没有太多的钱,虽然贫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而是父母没有太多见识,不能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他们具体而实用的指导。 农村孩子在上初中以后,基本上自己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的父母已经不能在文化课上给予他们任何指导了。 而在为人处世的人生经验上,父母或许有一些自己的粗浅想法,但是略有见识的子女此时已经看不起父母的那些教诲了,再加上年龄上又处于青春叛逆期,所以农村孩子在初中以后基本上父母已经不能给他们施加什么价值观或者人生观上较为有益的影响了,一切都得靠农村孩子自身的野蛮生长,本能进步。 小小年纪就没有合格的引路人,完全靠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这个过程不但痛苦和迷茫,而且危机四伏、吉凶难测。 他们最终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只能看老天的造化和自己的运气了。 而一旦上了大学,农村父母更是除了关心子女的人身安危之外,几乎再也没法说出更有价值的话了。 在这个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大千世界里,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较为朴素和简单的道理,农村父母拿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尚且感觉到越来越不灵验,哪里还有自信把这些不成系统的东西传给孩子? 而反观城市家庭,无论父母从事什么职业,他们几乎都身处社会发展变化的洪流之中,即使没吃过猪肉,至少也见过猪跑,城市里一切花花绿绿的事,他们基本上都知道,达官显贵的生活,他们多少也见识或者听闻过,各种坑蒙拐骗的案例,他们或多或少也经见过,各种各样的林林总总的见识,城市父母基本上都有,所以一路上他们总能给孩子一些恰当的指导。 而这些十分宝贵的指导,是农村孩子仅仅通过书本绝对学不到的。 而关于第二个问题,他觉得从本质上来讲其实跟第一个问题是极其类似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村孩子自身见识不足,同时家庭的关怀和指导又不够。 其他的因素似乎还包括农村孩子欠缺了家庭的经济支持和社会关系支持,很多时候断奶断得太突然了。 农村家庭在城市中一般都没有什么社会关系,所以孩子大学一毕业,流落到某一个陌生的城市后,真的是举目无亲、形影相吊,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予及时的帮忙,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而此时家长总觉得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可以自己赚钱了,多年艰辛的投资总算到了可以回报的时候,所以一般都不会再主动给钱了,有些父母甚至还等着子女寄钱回家呢。 因此,农村大学生刚毕业时要是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不能每月都拿到工资,就很容易陷入绝粮断炊的可怕境地。 而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一旦绝粮断炊了,那么就连吃住等最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 一旦生存成了问题,在找工作上就容易病急乱投医。 另外就是,农村孩子心中那份自强自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