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成山有一百大几十里路。 逸州城边交通发达,大路也多,去往青成山也是有官道的。 换作前世,这点距离,怕是不消一个时辰就能到,而在这个年头,脚力再好也难以一天之内走到。有官道实属方便了行人,不然还将耗费更多时间来寻找山路及与山路作缠斗。 要早到,就要早走。 宋游已开始装行囊了。 这时又有敲门声起。 “笃笃笃……” 宋游又去开了门,外头站的是罗捕头。 “见过先生。” 宋游有些意外,低头看去。 “班头这是……” “老家的柿子熟了,昨日家里托人带了点来,卖相不好,可甜得很。不过带得多了些,家里人也吃不完,便带过来给先生也尝尝。”罗捕头手里提着一竹编的篮子,里面装的是灯笼似的柿子,“也不算多,就能尝个味道,先生不要嫌少。” 这捕头也是個会说话的。 宋游如何好意思拒绝。 于是接过竹篮,将小灯笼一一捡出来,摆在石桌上。 任由三花娘娘凑近嗅了又嗅,宋游将空竹篮递还给罗捕头,思索着说:“多谢罗捕头,不过宋某还有一事想请捕头帮忙。” “先生但说无妨!” “昨日有幸与俞知州在瓦舍结缘,知州既赠墨条,又送毛毡,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思来想去,宋某想赠知州一画,作为回礼。不过宋某赶着去青成山拜访师门故人,却是不便前往。记得班头每日上班都要路过知州府邸,便想请班头行个方便,顺路带去。” “俞知州!” 罗捕头当即一惊。 那可是一州长官,封疆大吏。 逸州在大晏也是大州,不仅管辖范围相当于寻常两三个州,经济上也很富裕,文化上更是盛极,逸州知州比其它知州也要更重几分。 但俞知州还不止如此。 俞知州名气很大,文名官声都不小,此次来到逸州任知州一职,其实是被贬的。相比起这等大人物,自己不过一小小捕头,还是家传的,哪怕只混个面熟恐怕也是有不少好处的。 这哪是让自己帮忙带礼? 分明是先生赠自己的福分。 “在下一定带到!” 罗捕头连忙伸手接过这一纸卷。 什么上班顺路?这就特地去! “多谢班头。” “多谢先生才是。” 罗捕头小心拿着纸卷,出门而去。 宋游则站在房门口,看着罗捕头离去的背影,不由陷入沉思,一动不动。 似乎牵扯越来越多了。 宋游本不想与人有过多的牵扯,原因倒也难说。可不料在城中居住两三月,虽深居简出,与人的牵扯却是越来越深,仿佛难以避免。 就如今日请罗捕头帮忙—— 宋游本不想这样做,又不想不这样做,这其中实在矛盾。而这矛盾是值得细品的,值得思索的。 左思右想,也只一个答案。 或许那样的想法本就不对。 这下山行走就是要和人有牵扯的,或者说,它的其中一部分意义就来自于此。 “道士你死了吗?” “还没有。” “哦。” 三花娘娘望他许久了,松了口气。 “何出此言?” “三花娘娘看你不动了。” “我只是在思考。” “思考。” “我们也走吧。” “也走吧。” “……” 宋游心里还有些杂念,但也带上行囊和信,带上三花娘娘,往城外走去。 边走边想,越想越通。 通达之后,便是浑身清爽。 这才发现,不知有谁种了桂花,半城飘香。 这路也不长了。 要说这青成山啊,真是逸州乃至整个大晏西南的道教名山。不过青成山很大,又极有名,不少隐士都来山上修了宫观或茅舍,虽说这些隐士的道行或修为也是有高有低,绝大多数都是既没有修为也没有道行、只单纯爱慕此道的清修之人,但这山上的宫观确实很多。 从山脚到山腰,据说大大小小宫观几十座。 不过宋游要去拜访的,并不是最大、最出名、最古老的那几座,而是后山腰上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福清宫。 一听名字就知道,多半是正经道观。 福啊清啊都是道教取名常用字眼,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