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叛逆,徐徐回师,剑逼紫宫,虽白起韩信在世也难挡其威……” 刘备看着这两行字,心中的迟疑纠结已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昔年洛阳之乱,乔琰带着汉灵帝的托孤诏书,乃是头一个杀入京城的。 当年的盟军之中在做实事的当真不多,更显得她当年汉室孤臣之态尽显。 今日却忽然得到一封以天子口吻说出的声讨,让刘备不由不为之失神。 被刘备在拆腰带之前便着人去寻的简雍早已抵达了他的面前,听到刘备念出的这一句,便问道:“若真如此,您打算如何做?” 他真的要接受刘虞,或者是刘扬的邀请,投身到这意图诛杀乔琰的行列之中吗? 刘备显然不是白起韩信。 比起统兵之将,他其实要更偏向于治理一方要务的大员。 若真是要在军事上和乔琰来上个一较高下,徐州的战况早已可以用来做个佐证了。 他实在不是乔琰的对手。 那么凭什么保证,在他已经失去了听从他指令的军队之后,他便能够在长安这地方一展身手,反败为胜呢? 何况,这封书信虽然不像是刘扬所能拿出来的东西,很有一番刘虞令儿子代笔的意思,但其上并未加盖玉玺,那么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是一封私人文书,并不是具有天子诏令效力的合作邀约。 正因为如此,刘备若是想要将其视而不见,其实也没有任何的一点问题。 但简雍朝着刘备看去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对方困扰间带着几分决断的样子。 从少年时期到如今的二十年间相识,已足够让简雍轻易地对于刘备的想法做出一番判断。 他这显然不是要对这封信视而不见的状态。 在将其视为陷他入套的诱饵,还是将其视为大汉不得已的自救之举间,刘备其实已经给出一个倾向性了。 刘备叹了口气说道:“宪和,这信中所言到底有几多真假,我想等亲眼见到这写信之人再说。” 刘扬倒是也清楚刘备在此时还能拿出何种助力。 除了他自己的头脑和他身边的三两个人外并无其他了。 要刘备看来,就连这个汉室宗亲能有几多威慑力,他自己也心知肚明。 长安城里认乔琰的,可要比认姓刘的更多。 或许,如果这个坐在天子位置上的不是刘虞这等心怀百姓的仁君,而是刘辩这等 并没有多少能力之人,刘备也不会在此时有这等抉择的迟疑。 在回答完了简雍后,刘备便将目光投向了这封信件的末尾。 这封“求救” ,或者说是“求援” 信件,并没有要求刘备在拿到这封信后即刻凭借着自己的本事召集起一批人手揭竿而起,或者是寻找机会逃离长安,像是他当年能在袁术的地盘下占据豫州一角为根据地一般,在这已为乔琰所占据的九州之中寻找到一处落脚点,而后作为长安的外援,更没有说要让刘备以投诚乔琰的卧薪尝胆,对她做出什么行刺之举。 信中所写,不过是让他在收到信并做出抉择后,趁着三公府议事政务之时,接下王允对他发起的邀请,随后在这司徒府中与刘扬见上一面。 这种方式其实还是有些不保险的,但远比什么前往皇宫见一见正在病中的刘虞,要不容易被以什么谋害陛下的借口拿下,也要比直接和刘扬接触,更不容易直接被拉上同盟的战车。 王允固然和乔琰之间有些矛盾,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