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让受狗血吸引的人接受。 另外一个,存属意外之喜,那人是白秀才的弟弟叫白羽连,一个央求讨好白秀才才勉强认字的男子,他比白秀才要小七八岁,或许是没有受过太多文学熏陶,所以行文叙事都十分简单精炼,能用最简单的词表达的事就不会多费其他功夫去润色,可以说和他姐姐白云珠刚刚相反。不过这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这个时代能读书识字的人毕竟不像施黎那个年代那么多,还是很吃文学水准的,像白羽连这样的也不太行。好在是杂志小说,要求也不高。 施黎主要是看重白羽连的天分,这人擅写灵异,并且相当会营造气氛,可以说是一块璞玉,或许只要稍加打磨就能大放异彩。 第一期杂志也只有这姐弟两人的文勉强够上了施黎的要求,所以只能选择把封神和射雕多发一些凑够字数。图文漫画则是渊上和云齐负责,云齐好像干什么天分都挺高,跟着渊上学习画技,已经小有所成,对施黎讲解的分镜知识也接受良好,甚至有些时候还能给施黎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漫画这块,施黎选择了一些《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里的精彩小故事,并且加上了封神演义。等连载完后,直接修改一下就能出图文单行本。 时文轶事倒没什么好说的,只是中规中矩的刊登了一些官府发布的事情,例如悬赏江洋大盗,缉捕犯罪潜逃人员,粮价涨跌,和各县城一些比较离奇的桃色新闻一类。施黎还在这一板块专门开辟了一个小块面,写一些简单的医病常识。这也是得了周喜的提醒,这个年代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一些最简单的疾病常识,讳疾忌医、病急乱投医都属正常。杂志的定价非常低,一般的平头百姓也能消费得起,虽然不见得能有多大作用,但增加这么一个小小版面也是惠而不费的好事。 诗词精选就更没什么好说的,只是开放这么一个板块,丰富内容罢了。杂志的最后一页,施黎给自家打了个广告,欢迎所有人踊跃投稿,并言明待遇丰厚,版权独有,名誉加身,巴拉巴拉一顿夸大言辞的胡吹,希望能由此招揽一些新鲜血液。 养文手这事,走精品路线是很难的,只好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了。 墨痕书斋在昌运、舵组、景山的分店都在同一天开业,昌运是施黎主持,赵长安和其母赵仙稼则分别去了舵组和景山。开业那天昌运府城堪称人山人海,施黎前期的宣传总算没有白费,聊斋的大名也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戏剧和说书也分别招揽了不少不同阶层的人前来一探究竟。 当然了施黎还请了不少托…… “这就是聊斋?” “嗨,您是搁哪儿来的,这都没看过?” “倒是看过,不过是莲香书铺买的。” “那都不是正经的,看聊斋就得认准墨痕。” “这有什么不同?” “什么不同,不同的地方大了去了,就说吃饭吧,您总不喜欢吃人家吃剩下的,这看书也一样,聊斋是墨痕出的书,去别家买慢不说,和捡别人剩饭吃有什么两样?” “这道理恕我不能苟同了,都是书,分什么高下?” “那自然是有高有低,偷人家的书印了贩卖,稍讲究的人都看不起。” “可……向来都是如此。” “向来如此就对吗?” “这……” …………………………………… “这什么杂刊是什么刊?” “哎哟这您就不知道了,这是墨痕书斋独一份,听闻里面有比聊斋还好看的小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