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点手艺呢。” 陈璟之主仆正在说话,摊主在旁刚巧听了一耳朵,得知他们要短租房子,连忙推销起了自家的宅院。 摊主姓何,乃是宝应县本地人,家中父母俱在。他本是分家另过的,奈何母亲前几日摔断了腿,需要他媳妇照顾。这一家人又搬回了老宅,自家院子不就空了,不如赚个房租钱。想到可以再赚些钱,何摊主更加热情的介绍,“我家就在这条街,一进院,东厢房有两间屋子,租给你们。” 这也算心想事成,陈璟之提出要去看看,摊主立刻让旁人帮他叫来了娘子看摊。自己带着陈璟之主仆去看房子了。 沿着大街走三十米,拐进一条小胡同,再步行百步,就到了何家。 一副老榆木门上挂着一把铜锁,门两边贴着过年的对联,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摊主打开门,小院十分方正,长宽约三丈。陈璟之推门进入东厢房,门窗和榻上有一层灰,一看就是没人住的。厨房各处也是十分干净,院子里还有一口水井。 陈璟之对这间屋子很满意,与摊主约定租期十天,一共二两银子。 摊主还顾念着生意呢,将正房的大门锁上,带走所有细软,将钥匙交与陈璟之,便匆匆离开。 陈璟之收了钥匙,觉得天色尚早,自己今日的任务就已完成。给自己放了假,带着邹明去县里的书铺逛逛。吩咐邹达去客栈,将他们的行李带来。 陈璟之主仆二人再次回到大街上时,街面上已人来人往。 邹明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见到什么都要发出感叹,惊呼县城的繁华。陈璟之好不容易瞧见一个书店,立刻将还在感叹这酒楼真气派的邹明给拉了进去。 约是县试将近,书铺里的人还挺多。陈璟之虽然看着年纪小,但伙计瞧见了他穿的书生长衫,还是凑上前来,“这位客官眼生,您是要买什么书啊?” 陈璟之只是拱拱手道,“我只是来看看。” 那伙计也不再多言,矜持地点头道,“那您有事儿就吩咐。”说罢,转身去忙这整理店里的书本。 这间书铺跟镇上白老板家的就大有不同,不上进的话本子很少,多是些科考类的书籍,书铺的墙面上还挂满了书画。 土包子陈璟之一个个瞧过去,山水画,人物画甚至还有动物画,倒是让人眼花缭乱。他还在角落里,看见了去年院试的题目,感叹县城果然不一样。他正拿在手上翻阅时,瞧见一群少年走进了书铺。 少年一行三人,为首的少年约十六、七岁,穿着宝蓝色绸缎,头上带着一根白玉发簪,手上拿着一把玉骨扇。 如果不看脸的话,光瞧着这一身打扮,几乎是翩翩公子了。只是这脸上横肉纵生,还长了一副吊梢眼,蒜头鼻,到是让人很难有好感。 跟在他身后是两名十四、五岁左右的少年。左边的那位身量略高,穿着一身月白色长衫,只是这面料闪着微光,一看就知道是上好的绸缎。双目有神,长相周正,他手拿了一把竹折扇。 另一位看上去,跟陈璟之差不多高,脸上满是红色的痘印。要命的是,他还穿了一件红色的外衣,显得整个人都是红扑扑的。毫不意外,他的手上也拿了一把折扇。 陈璟之裹了裹身上的夹衣,心中疑惑,如今正是倒春寒,这三人拿着折扇莫非是什么讲究不成。 三人穿着富贵,连书铺里的伙计自然也要热情三分,忙凑上去,殷勤道,“李少爷,您来了,需要买什么书。小的,来替您找。” 陈璟之心想,这还是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