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工人,还真是个个手中都有点绝活。 比如翻砂工艺,这个会的人不少,但是真要做好的却不多。 在这半个月当中,陈文哲也了解了这些工人的情况。 他们原来做的都是翻砂工艺,而且还都是其中的高手。 翻砂工艺,就是“砂型铸造”。 也即是说在铸造一件器物之时,先将下半型放在平板上,放砂箱填型砂紧实刮平。 下型造完,将造好的砂型翻转180度,放上半型。 撒分型剂,放上砂箱,填型砂并紧实、刮平。 将上砂箱翻转180度,分别取出上、下半型,再将上型翻转180度和下型合好。 砂型造完,等待浇注。 这套工艺俗称--“翻砂”。 这也绝对是一份好手艺,真正做好并不容易。 在制造器物的砂型时,要考虑上下砂箱怎样分开,才能把木模取出。 还要考虑铁水,从什么地方流入,怎样灌满空腔,以便得到优质的铸件。 砂型制成后,就可以浇注,也就是将铜、铁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 浇注时,铁水温度在1250—1350度,熔炼时温度更高。 然后还要经过除砂、修复、打磨等过程,才能够成为一件合格铸件。 这种工艺,用在铸造景云钟上,其实也是可以的。 不过,陈文哲不会这么做,他要严格按照古法铸造工艺,来复制一件,最后看情况再说。 现在不能使用这种方法铸造景云钟,也不是就没用,因为翻砂工艺可以完美的浇铸出青铜铸像! 这种青铜像,在八九十年代,国内的很多铸造厂就做过,现在很多名人铜像,都是这么做出来的。 80年代,汉武精密铸造厂在开拓新产品新工艺中,就用传统的铸造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法,铸制出技艺精湛、形象逼真的文物复制品、仿制品、铜像及金属工艺品。 1983年,这个厂与当地机械工艺研究所,复制出楚曾侯乙编钟,其工艺达到形声俱似的水平。 1985年,这个厂铸制了高3.9米、重3吨的屈原青铜铸像。 同年,机械工艺研究所铸制了闻一多青铜铸像,高1.25米、重620公斤。 这些工艺,正好适合铸制十八罗汉铜像! 有着现成的标本放在哪里,陈文哲为什么不借鉴一下? 学校要的十八罗汉,不是要流芳千古吗? 就用黄铜或者是紫铜来铸造,这样做出来的铜像,几千年都不会坏吧? 了解了工人的情况,陈文哲自然就会安排他们干活。 最先的肯定是制造木模,有了木模,才能使用翻砂工艺。 简单的木模,这六名工人就可以制造,他们大体做出模型,最后的修饰,由陈文哲来完成。 虽然木模再怎么精美,铸造出的铜像也不会太过精细,但是,基础不好,最后再怎么修整铜像也白塔。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