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至汉初说。 《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 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这个现在应该是公认的。 只不过,不管作者是谁,但是其内的内容来处, 却很值得考究。 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但是,这些推测现在看来,也不一定就是错的。 这本书,就算不是夏朝史官所著,可是它的来处,恐怕就是一些夏朝史料。 那些史料,现在看,到是失传了。 但是,在战国时期呢?在更早起之前呢?就算是在战国之后,也许还有流传呢! 这些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这些史料,到底是什么时期断代的。 陈文哲也就只有这么点本事,他也就能推理出这些成果。 毕竟,他也不是研究历史的,最多也就知道一些艺术界的历史。 所以,这东西要想发挥作用,振奋一下国人精神,驳斥一些国内外无知之辈对于华夏先祖的否定,还是需要大美院出面。 当然,就算是大美院的历史系也不一定能行,他们很可能就支撑不起这种研究。 到最后,肯定会变成整个大海市,甚至是成为国内文化界的一件盛事。 要知道,之前发现的那件燹公盨,已经在国际上开过三次研讨会了。 快过年了,什么事情都要等到过年之后再说。 这一天没事情做的陈文哲,再一次来到铜器厂。 因为他在修复燹公盨的同时,也制作了一些泥范,今天正好是出成品的时候。 这一次他制作的铜器,可不止是青铜钟,还有青铜鼓、青铜编钟等等打击乐器。 就连颂钵,他都制作了一批。 这些东西,只要留下他的名字,就能卖钱。 所以,既然做了,就多做一些,也能增加一些一念堂的产品。 当然,他最重视的还是暮鼓晨钟,钟鼓各式两套。 他留下一套,其中一件景云钟,会送上金牌拍卖行拍卖,至于另外一只铜鼓,自然是卖给城隍庙景区管委会。 做了这些之后,陈文哲以后是不打算再做这些东西了。 所以,这一次他要价也比较狠。 当然,就算是上一次,要价也不便宜,那件被城隍庙管委会买去的景云钟,作价一千二百万,就是比那十八座罗汉像,稍微便宜了一些。 而就算是这样,城隍庙管委会还乐得屁颠屁颠的。 这最后一只铜鼓,他们出价也不低,最终经过协商,给了五百万。 仿制一只普通铜鼓,就算是粤鈺青铜器的传人,最多也就要个两三百万。 之所以给陈文哲这么大的优待,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个是拔头筹,他们需要吃第一口的轰动。 再一个就是希望陈文哲,最近不要再继续向外卖钟鼓了。 人家也没有要求以后不卖,也就是要求年前,或者是之后半年,不要再向外出售高仿景云钟。 这本来就是陈文哲打算好了的,所以他也没有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