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哲不想说话了,如果这里的庙堂碑拓本是真品,那可是十分罕见。 他看向那些拓本,当然,他只是看了几眼,就转移到了那块石碑之上。 鉴定拓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鉴定原石。 认识古代留下的各种拓本,重要的是对原石的鉴别。 只不过现在很多原碑石被毁,因此,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会价值连城。 据史料记载,明代黄庭坚曾有记孔庙碑的“贞观刻”,以千两黄金所购得。 这说明了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价值。 然而到以后翻刻的“成武本”、“长安本”,翻刻本的质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大收藏家罗振玉,公开出售由他鉴定的明拓本《长安本庙堂碑》,价值140块大洋 还有张叔末藏《成武本庙堂碑》,值120块大洋。 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真正学习鉴赏碑帖,成为许多收藏者的兴。 从对碑帖的整体认识来说,鉴赏也是由表及里,有各个不同的侧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拓本的装潢,各种旧拓本特别是古拓本,有不同时期的式样。 因此,“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表装时代特征。 再是对拓本纸张和拓本具体的墨色和效果,这则是对材料和技法的客观分析了。 南宋以后,碑帖的制伪高手,越来越从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 所以进一步鉴别出书法的风格、用笔等,这就成了鉴赏中的主要依据。 再有鉴别碑帖的辅助依据,即题签、印鉴、题跋等这些文字,都能帮助鉴定真伪。 陈文哲一边看石碑,一边看手中的拓本。 这些拓本的制作,肯定离不开石碑。 那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其实也不难。 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很早就有。 这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 传拓技术,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 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时被毁,传世拓本遂为珍品; 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本传世,就成为孤本。 传拓可将石刻、古器物铭文和细微的花纹清晰地拓出来,以弥补照相技术的不足。 碑帖传拓方法主要有擦墨拓、扑墨拓两大类,还有蜡墨拓、镶拓、响拓等。 而眼前的就是使用擦墨拓法,拓印下来的碑帖。 这种方法拓印,主要工具是细毛毡卷成的擦子。 擦子要卷紧缝密,手抓合适为宜。 之后将毡卷下端切齐烙平,把湿纸铺在碑石上。 再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 如石刻坚固,纸上需垫毛毡,用木锤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切不可用木锤重击。 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 这时要注意,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感觉这一本不像是随意复印的假货,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