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真正的凤鸟尊,却在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随身手提的黑色尼龙包里。 当飞机到达神都首都国际机场,那黑色的尼龙包被放在海关申报通道的台桉上,拉开拉锁,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凤鸟尊便展现在众人面前。 流失海外多年后,这件国宝带着一身伤痕、满眼沧桑,终于回到了故乡。 为了保护这件稀世珍宝,先对凤鸟尊进行了技术处理,防止生锈,并将凤鸟尊保存在一年四季恒温恒湿的环境下。 然后,专家们对凤鸟尊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发掘。 在凤鸟尊的底部,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后,里面竟然出现了铭文。 随着铭文一个个破译,铭文的发现,将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七百年。 而且充分证明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我知道你喜欢青铜器,但这件凤鸟尊只是复制品,还是看看这件长矛吧,云省那边出土的,出土应该很多年了,可以买卖!” “这一件不是假的吧?我知道有一件真品藏在国家博物馆!”陈文哲问道。 “这一次肯定不是假的,这样的长矛当年殉葬的时候,肯定不止是一件!” 看着曹庆春手里的长毛,陈文哲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一件保存的好像比现在国家博物馆的那件还要好。 吊人铜矛还是很出名的,它是西汉时期古滇国器物,国家博物馆馆藏。 滇国器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兵器,造型诡异凌厉,与众不同,令人大开眼界。 特别是细节,像是这件吊人铜矛的矛刃两侧,竟然用细链各吊了一名全身**的男子。 他们双臂被反绑,头颈垂落,嵴背弯曲,仿佛奄奄一息,受刑的惨状令人不寒而栗。 从出土数量看,它作为常规兵器的可能性不大。 滇国墓葬出土的吊人铜矛,原来知道的存世仅2件。 现在看眼前的这一件,很显然那个时期这种铜矛不止是制作了两件。 现在我们只能推测,它是用于某种仪式上使用的东西。 例如祭祀或其他重大活动,具体作何用途还是一个谜。 不过,既然是一种祭祀用品,自然就不可能祭祀一回。 这样一来,自然也就不可能只制作两件。 当然,就算制作了多见,这种吊人铜矛也不可能是普通青铜器。 因为从局部细节中,就可以看出,这种铜矛的制作并不简单。 像是受刑人的头发在头顶束起,所以垂下史记来的时候,没有呈现出披头散发的样子。 这正好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滇国人梳椎髻的记载。 陈文哲手中的这件西汉吊人铜矛,高30.5厘米,身呈三角形,基部平直,銎稍长。 在矛身基部的折角处,通过两个穿孔,各吊着的铜凋人物。 他们形象一致,双手背剪,手腕被拴系着,将整个身体悬吊起来。 全身**,均为男子。 头颈和长发低垂着,嵴背弯曲,双腿垂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