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第三次**发生在晚清到民国时期,当时民间匠人们大量复制、仿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达到了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的程度。 第四个**,也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民间收藏热的兴起,各种文物仿制作坊和工厂,在各地尤其是传统的历史文化省份。 他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仿造的文物品类也是五花八门。 并且,在一些仿制者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实现了文物仿制链条各个环节的专业化和分工化。 南河是全国仿制文物的集散地,但在其他省市,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种类的文物仿制或者作伪市场。 比如景镇火车站附近的樊家井,这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陶商瓷贩。 当地人的仿古瓷器窑厂,从装备上来看,有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陶瓷科研单位。 从陶土的配方、泥胎取料、瓷器成型以及彩釉的配置、绘画方法和烧制方法上,完全依据出土文物所作的科学检测数据为标准,每一道工序都严格地根据标准来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窑厂采用柴窑烧制,每烧一窑瓷器,至少要消耗四卡车松柴,耗时20多个小时。 一般情况下,一柴窑坯子只能烧成一两件瓷器。 因此,这种高仿品造价十分昂贵。 元明清“官窑器”的卖价一般不低于20万元。 在川都一些小巷中,总能看到一幅幅张大千、徐悲鸿的字画。 这些大都是仿真画,其仿制方法也是千奇百怪。 例如使用茶水熏蒸,也就是将字画挂在墙上,屋内再放一口装满茶水的大锅,大火煮茶,用茶水蒸发出来的气体将字画熏黄,令宣纸和颜料松脆变质,加速陈化。 还有一种方法,专门弄来蛇虫鼠蚁来撕咬书画新作,有人看到书画上有被虫蚀食的痕迹就以为是真品。 目前,高科技手段也已经被运用到了文物仿制上。 例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能够和原物一模一样。 采用硅橡胶翻模技术,使仿品上的花纹与原物没有任何差别。 这些作品虽说做出来有点刻板,或者说是没有灵魂,但是它们真的逼真。 这一次过来南河,陈文哲是真正长了见识,学到了很多仿古工艺。 特别是对于古铜镜的仿制,他现在也算是摸到了一点门道。 相比其他青铜器,我国古代的青铜镜,有一些的技术,真的是能够惊掉现代人的下巴。 他此次过来寻找的一面镜子,就是一件至宝,算是国内最为神奇的古青铜镜。 这面汉代“魔镜”,被誉为古代“黑科技”最高巅峰,至今无法复制。 就是在这种青铜镜之中,很可能藏着一些传国玉玺的信息,这是他找到的一些传国玉玺的蛛丝马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幸亏南河仿青铜第一村很出名,让他知道,在很早以前,这里就曾经出土过一面铜镜,而且是损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