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下午这场考试,难就难在那几个判案的题目。裴倾虽然没有自己判过案,但他熟读大盛律,又根据平时父亲言语中对圣上的描述,联想圣上的出身,猜想他应当是想选出爱民的官员。 答题之时,在法理之内,他尽可能考虑了人伦,想来应是稳妥的。 第二日的考试,竟然有不少人缺席,倒是裴倾没想到的。裴倾目之所及的号舍便有不下五人缺席。 他不知道,有些于他而言是稀松平常的信息,于某些人却是远如天边云彩,遥不可及。 大盛初立,天下有许多号称是读书人的人仅仅只看了几本书,识得几个字,想着新朝初立,官位空缺,考题定然不会太难,万一就能捡到个官当当,岂不美哉。 谁知考了两场,题目却如此刁钻。 若是老农人,说不定靠着自身农忙的经验会懂得水渠,靠着自身生活经验会懂得如何解决邻里纠纷。但这样的老农人识不得几个字,根本不会来参加这次考试。 识得字的读书人,还要懂民生,懂律法,会运用,这样的人能有几个? 万幸,裴倾便是其中一个。 第二日的考试缺席的多,这一日的试题却比昨日简单许多,至少角度正常很多。 上午那场考的是大盛朝的历史和现状,大盛初立,其实没什么史料,这一场考试,意在考忠君。题目都很简单,就是近些年发生的事情。 下午那场考试稍微难一些,以九章算术为主,这倒是新奇。 除此之外,还有更新奇的。 考题的最后一题竟是一道不算分的题目:此次考试即将结束,若君有此次考试题目未能体现的专长,可在此写下,即使整体成绩不佳,若专长利民,或可为吏。 裴倾自然没写这道题,以他自己的感觉,考上应是无碍的,无需委屈自己谋吏。 考完两天的科举考试,裴倾对于未来又有了新的思考。他从这些考题中感受到了圣上想要寻摸的人才是什么样的: 忠君、爱民、实干 这也将是他未来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