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由来。” 伶(聆)听完老方丈的一阵娓娓述说,悟静倍觉耳清神明,默默点头道:“弟子明白!要得觉悟,必然受苦。” “善哉!汝可知佛祖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弟子不知!请老方丈明示。” “告诉你吧!佛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汝可知此话的真正含意?” “弟子不知。” “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此中之‘我’并非佛之自称,而是指世上第一个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说,人在宇宙天地之中是顶天立地、法力无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令于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魔、鬼、怪。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自己努力与才智。他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福祸无门,唯人自昭(招)!’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而得以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成佛之道,唯有自己凭着恒心、毅力去创造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 “弟子明白!佛即我,我即佛,人人都具有我佛之性。我佛慈悲,普渡众生。劝人行善,心无烦恼,自会升入西方极乐世界。” “善哉!我佛自尊,劝人行善,共创美好的圆满世界。汝可知佛教的宗旨和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老方丈请讲!弟子善记于心。”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化无常,不足贪恋。人世间就是这样,短暂的快乐,长久的痛苦。所以佛教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而要求解脱生死。但佛教厌世的最终目的是‘出世’,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界,重建这个世界。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弟子明白。佛教之宗旨在于解脱生死。但是,这解脱生死并不是脱离、逃避现实。所谓‘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这就是说,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人有心向佛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世上之人界,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一个人要想真正得道成佛,他除了应具备聪明智慧和高尚之德以外,还要有广大慈心誓愿去普渡众生,要以这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界才能得道成佛。” “善哉!善哉!悟静将此理解的彻底透悟,老衲甚感心慰。不过现在你只理会了一半,你还不知佛祖的基本教义共有哪些?” “回禀老方丈!悟静虽然尚不能说全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但弟子知道,佛教重要在提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以及‘人生无常’,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虚无缥缈的,名、利、财、色只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不可爱恋这些虚幻之物。它还劝人知足少欲,因为‘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本。” “善哉!你道出了佛教的最根本教义。不过老衲须明确告诉你,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意即‘四条真理’。第一,他说人生一切皆苦,生、老、病、死等等全都是苦。第二,他说苦的根源在于有欲望,想长生达不到,想不死总要死,就必然会产生苦,而且有欲望就会有言行,结果便造了‘业’,不断轮回转世,不断经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