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 这个时候,他们首先会想到谁?” 按照刘一德的意思:苍蝇再小也是肉,哪怕不赚多少钱,也得把这条线给搭上。 只等到某一天,这些生产队,他们总有大宗货物需要运输! 他这种思路是对的。 现在的国营货汽车货运服务社,体质非常的僵化,而且严重缺乏服务意识。 这种单位,去替别拉货赚钱。 却把一张脸子板的跟个大爷一样的,完全就是一副爱拉不拉!反正老子又不靠你这个运输任务吃饭。 汽车运输公司,赚的钱多了,反正利润是上交。 大不了月底,就是有一点点效益奖而已。 就为了这两个臭钱,想让我陪着笑,求着你把这批货,给我们汽车运输服务社接下来? 门儿都没有! 老子不赚你那两个臭钱,总行了吧? 反正哪怕单位亏损了,上面会拨款,大家伙儿的工资也不会因此,而少发半个蹦子... 旱涝保收,工资收入不与单位效益挂钩。 这就是各个地方的汽车运输服务社,里面的全体干部职工们,他们身上那股二大爷习气的底气来源。 他们哪是在提供服务啊? 纯粹都是培养二大爷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 不要说信息服务社运费低,甚至哪怕比那些国营的汽车运输服务社,价格高上那么一点,大家伙儿也更愿意来这边。 而货运信息服务社,之所以运费低廉。 其实还是钻了一个空子。 这边使用的车辆,全是临时联系的。 而且大多数都是从内蒙那边、或者是驼城北面拉煤下来,他们返程的时候都是空车。 这样一来,顺带回去的时候拉点货。 也多费不了几个油。 而那些货车拥有单位,因此还能收上一笔运费。 与此同时,货车司机们也能分到一些“加班补贴”,这是妥妥的4赢的局面。 因此运输信息服务社,这种低技术含量的企业,趁着那些国营的汽车运输公司体制僵化,这才赚了个盆满钵满。 按照罗旋、还有陈小白的思路来说,以后货运信息服务社,不仅仅会利用这些别人单位的空车来赚钱。 而且服务社本身,以后也会购买一些小型一点的车辆。 作为长途和短途运输,大宗货物和零担货物之间,那片空白市场的一种补充。 这样一来, 遇到运输距离远,货物比较重的,就可以充分利用返程的拉煤车。 而一些比较零散的短途转运,就可以用自己单位里的小型货车,作为一种补充。 这种经营模式,非常非常的灵活。 成本还还低廉。 相信以后,在不远的将来。自家的货运信息服务社,占据绝大部分的塞北的货运市场。 那也不是不可能... 刘毅德提出来的“渠道下沉,深耕乡镇一级”。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客户不分大小都要对他热情服务,以图长远。 “优化信息渠道”,这个其实就是加强与货主,他们和信息服务社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