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而是会开始注重款式、面料,以及商品品牌。 为此,他们愿意额外的付出一些金钱。 这个时期的消费者,不再像以前那样:人们买一件衣服,必定先算这是什么面料,这种面料多少钱一尺? 做这么一件上衣,需要几尺布?再加上裁缝的工钱,总共得多少钱才能做的出来? 在市场经济1.0阶段,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买东西,首要的第一条就是考虑性价比。 他们会去计算每一件衣服的大致成本,然后再考虑合不合算。 而现在罗旋考虑的则是3.0版:顾客愿意为某个牌子的服装,付出额外的一笔费用。 这就相当于改开初期,国人穿西服的时候,他们会把袖子上的商标保存下来,并不是那么低调的展示给大家看,以满足某种心理上的获得感。 其实说白了...就是攀比心和虚荣心作祟。 那就满足他们呗! 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就是适应市场需要。 拓海丽工作了一天下来,其实非常的疲倦,再加上刚才又大战了几回合。 但此时的她却听得兴趣盎然,毫无睡意,“哇...听你这么一说,整个服装生产行业,真的还有大有可为呀!” 岂止是大有作为啊...南亚那么多人口大国,纺织业都能成为他们出口创汇的第一支柱行业。 可想而知,其产值究竟有多大? 罗旋点点头,“这本来就是一个大产业,每年的生产总值大的惊人。 只是受观念的束缚,把这个眼界多半都还没有打开。 很多生产企业只看到了他们所处的那个县、那一个市,那么一点点的市场。他们认为能够在自己所处的地区域内,做到一枝独秀、独占鳌头,就足够值得骄傲了。”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收获各种荣誉和奖励...可问题是他们走的出襁褓吗?” “就好比某个人在村里威望挺高、混的挺好的。可他要去了公社呢,比他混的好的人,总有那么几个,就轮不到他继续像村里那样一枝独秀了。” “到了县里呢,他能算个哪颗葱? 就更不用说到市里,到省里,到全国了...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 一个小地方的企业,它再怎么做的好,不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当中去,和别人同台竞技,它永远不知道世界会有多大!” “现在是因为流通成本太高,而且很多生产厂家求稳,没有什么冒险精神、和那种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以很多地方企业,根本就没有和外面来的、更有竞争优势的同行进行擂台赛。 它们根本就没遭受过社会的毒打。” 罗旋给拓海丽细细解释,“这些工厂,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它们都是按照上级计划委,制定的生产计划,按部就班的生产产品。 而且由于和物价部门制定的利润空间、和零售价格,都是定死的。 那些生产厂家,他们就没多少动力去推陈出新、研发新品了...毕竟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干啥呢?又不能给企业增加多少效益,更不能给干部职工个人增收。” 拓海丽问,“那意思就是说,他们只求一个稳?” “无过便是功。” 罗旋叹口气,“没办法,刺激性不够,奖励机制不完善。他们也没有什么危机感,就像一个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