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拢忠勤伯爵府。 既没权更没钱,没一点能值得让人拉拢的地方。 休息了一天,第三天盛长柏,穿戴好了绿色官服,头顶长翅乌纱帽,来到了皇城西北的秘书省。 也是盛长柏进士科及第的原因,被皇帝赐予了绿袍。 要不然以盛长柏的品级,也就只配穿一穿青袍。 报到之后,就被分配到了崇文苑邵文馆。 崇文苑是国家图书馆的统称。 崇文苑包括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谓三馆,秘阁,龙图阁,称之为两阁。 昭文馆掌管收藏经、史、子、集四部及修写校勘等事。 史馆是监修国史的机构。 集贤院负责收藏校勘典籍。 秘阁是皇家收藏,珍惜古籍,书画的地方。 龙图阁是专门收藏太宗御书、文集和有关他的典籍、图画、御用之物的纪念馆。 听一下这个名头,就知道崇文苑,是大周朝,官方最高的学术机构,是一个大佬云集的地方。 昭文馆和史馆由当朝宰相韩大相公兼领。 其他的编撰人员均为朝臣充任,直管和检讨须由京官以上的官员担任。 集贤院等级略逊,主持者也都是大学士、学士、直院、校理等学位极高的官员主持。 当然了里面真正干事的高官其实不多,这些馆阁之职,更多的是大佬的贴职,加官,是一种荣誉称号。 鼎鼎有名的包拯,就一直挂着一个龙图阁直学士的馆职。 盛长柏虽然现在只是从八品,品级不高。 做的也是最低档的校检,不是编修工作。 但是能进馆阁工作,盛长柏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文坛名流”。 刚刚入职,盛长柏就分配了一份工作,校检后汉书的一篇。 说实话,这份图书馆的工作,远没有盛长柏想的那么清闲。 因为在大周朝之前,中原经历了将近百年的动荡乱世。 各种经史典籍,都散落,损毁的厉害。 大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加起来只有一万多卷。 就这个规模,甚至不如盛世之时,一家一族私人图书馆的藏书量。 所以大周建立之后,抢救散失的图书典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任务。 这明显是一个长期工程,开国至今,收集了几十年,还处在一个收集的高峰时期。 集贤苑的一帮子官吏,就是为了收集各种典籍而设的。 这堆人负责的就是寻访,抄写,印刷,各种古代典籍。 这些书,收藏到了国家图书馆,也不是就不用管了。 就轮到了盛长柏这些校书郎,校勘书籍。 在大周朝之前,甚至都没有印刷术,都是手工抄写的书。 经过一个传一个的攥抄,这里面难免混上了一些良莠不齐的人,典籍难免就有不少的谬误。 普通的书错一点没那么重要,但是重要的经史典籍,差一字意思就完全变了。 除了校检这个之外,也要校检思想。 有一些不符合当权者利益的话,该删也是要删的。 盛长柏现在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还不需要考试典籍里面的思想,合适不合适。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