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家对读书人确实不错,有这么多读书人对赵家忠心其实也很正常。 尤其是这开国的前期,前朝的影响还在。 寒门百姓对世家门阀垄断仕途的认识更深刻。 寒门读书人对老赵家的感恩之心也就越重,越容易出愿意为赵家卖命的名臣。 等着立朝时间过长,读书人习惯这种环境,对前朝寒门子弟没有出路的情况,没有了深刻认识。 也就容易各怀心思,生出更多自私的想法。 为了老皇帝终于立储,盛家又少有的所有人聚在了一起,吃了一次完整的家宴。 老赵家的皇位要有继承人,本该赵家高兴,盛家的人高兴的过节一样。 “盛御史,你觉得这条怎么样?” “盛御史,你认为这条是遵从周礼,还是前朝之礼好?” “盛御史,我还是认为这本书,记载的更为真实。” “好,好,都好。” 之后盛长柏就是跟着一群礼官查阅各种典籍,筹备着储君大典的各种事情了。 前人之书,毕竟是前人而写,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个人看到的也不尽相同,好多地方,各个典籍记载的都不一样。 还是挺麻烦的,盛长柏对于考究哪个更为真实,这个事情兴趣不大。 只要礼仪符合规制,没有什么僭越,盛长柏就没有挑刺的兴趣。 非要按着古礼,前朝的礼仪,操作这件事,意义并不是很大,不值得盛长柏浪费太多的时间。 这段时间盛长柏一直在琢磨着,大周朝的事情被自己影响改变了不少。 盛长柏为了不让顾廷烨祸害自家的盛小六,改变了不少关键人物顾廷烨的人生轨迹。 还真说不好,接下来谁更有机会坐上皇帝,盛长柏要不要在其中推上一把。 关键的是盛长柏也断定不了,到底选谁来做皇帝会更好,对自己更有利。 毕竟权利很容易的就能改变一个人,一个人当宗室和皇帝的时候,可以说是完全两个样子。 邕王、兖王两位虽然都有一些跋扈,但是也各有优点。 邕王的优点首先就是一个就是儿子多。 儿子多的好处,就是容错更高,就是长歪几个孩子,也容易挑出一个像样的继承人。 按着老赵家皇帝,平均四五十岁的寿命,邕王就算马上上位,也已经年近四十,差不多也到了培养继承人的时候。 有明确继承人的话,盛长柏可以混一个继承人的筵席官,按着自己的想法培养未来皇帝。 再一个邕王毕竟才能一般,当皇帝才能平庸一点不能算缺点。 平庸的皇帝容易糊弄,宰相的权利就容易扩大。 能做宰相的人,总有过人之处,不可能是平庸之人。 让宰相做主,治理国家,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