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的声音与钢琴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只是简单地听着你所听到的一切,你甚至不知道是钢琴在让着他们,还是他们跟上了钢琴。 因为两者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在了一起。 不分彼此。 这样的音乐效果展现出来后,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醉了。 不愧是傅调,不愧是傅调的室内乐团。 也只有他们才能够展现出这样的音乐出来,也只有他们才能够让音乐表现得这么完美。 米拉手中的大提琴轻轻擦动琴弦。 大提琴低沉到让人鸡皮疙瘩涌起的浑厚低音响起。 它完美地托起了音乐之中的一切,轻轻地跟随在钢琴的身侧,不会显得太过于耀眼,也不会太过于无趣。 就那么轻轻地跟随着钢琴,用那低沉的声音伴随着傅调,与其作伴。 明明米拉那么小,大提琴甚至比她整个人都要大,在舞台下某下角度下甚至有人根本看不见米拉。 但是这样的低音却直接震撼住了在场的所有人,根本没有任何人能够想象出他们能够展现出这样的色彩来。 至此,众人已经没有了任何眼神上的交流,因为他们早已心意相通。 根本不需要说话,不需要眼神的交错,甚至不需要任何的思考。 只是听着耳朵中的音色,他们就知道他们的队友想要表达出什么样的色彩出来,然后给予其帮助,让音乐表现得更为完美。 只是用耳朵去听,便可以达成这样的效果。 现场演奏什么远比录音更为有趣。 因为听现场并不仅仅只是听演奏者本身的技巧水平,而是听一个不确定性。 大家最喜欢听到的,便是演奏者在现场能够超水平发挥,发挥出在录音上展现不出来的实力。 虽然可能很多的演奏者都是那种比较内向的人,一直坐在钢琴上一坐就是一整天,一句话都不会说,只是不停地练习着什么。 但是。 他们之中很大的一批人实际上都是人来疯。 虽然不会真的在舞台上表现出什么怪异动作来,但是他们对于舞台下是有要求的。 来的人越多,观众给予的反馈越多,他们越是兴奋。 就如同说相声一般,只是对着墙壁嘴巴夸夸其谈,说的那个人其实没有什么感觉,没有什么意思。 就和背稿件一样,只是背出来,仅此而已。 但是在舞台下有人,那就不一样了,有了反馈,自然而然便能说的更好。 钢琴家之中很多的人都是如此。 他们更喜欢有反馈的舞台,反馈越多他们演奏的越是顺畅,也越能展现出他们的水平来。 这也就是现场的魅力。 当然,反馈太少或者反馈比较负面的话,他们反而展现出来的是更为脆弱的一面,也就是容易翻车。 这种类型的演奏者上限高,经常在某个瞬间就演奏出了他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演奏出来的作品。 而与此同时,同样也有一批演奏者,他们并不怎么喜欢现场,而是喜欢录音。 就比如说古尔德那般,他的录音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最优秀的一批,但是他的现场却有点一言难尽。 他说过他厌恶现场,他感觉那些观众的反馈是在污染他的作品,玷污了他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