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王骥。 相反亏空国库这口黑锅,倒是让王振给背上了。 以他睚眦必报的性格,简直巴不得把思机法凌迟处死,才能解心头之恨。沈忆宸这种不玩虚假仁义,直接了当要贼首认罪的举动,自然对得上王振的脾气。 “这就是沈忆宸不识抬举的地方了,让翁父一番心意付之东流。” 听到这话,王振冷哼一声道:“年轻人恃才傲物,终究得敲打敲打,否则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在王振看来,沈忆宸之所以敢接二连三的拒绝自己,就是之前太给他脸了。产生了一种官场好混,可以轻松平步青云的错觉。 如今得改变一下态度,让这小子遭受挫折吃点苦头,才能学会什么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 “翁父所言甚是。” 这名官员赶紧恭维了一句,然后继续说道:“小的还听到了胡濙跟金濂的谈话,好像此子给王同知的回复属实,他确实与那些文官们不是一路人。” “说说看。” 王振并没有很意外,以他如今权势跟掌控的厂卫情报网,想要弄清楚沈忆宸是否投靠了文官集团,还是很容易的。 只不过王振心中始终有一点不解,那就是沈忆宸在接连拒绝自己的前提下,为何始终保持着对文官群体的距离? 按理说沈忆宸也是文官出身,这般举动仅仅用打消自己敌意跟顾虑来解释,很难说的通。 观礼官员面对王振问话,赶紧把胡濙跟金濂之间的对话阐述了一遍。同时还把沈忆宸在受降礼最后,致谢边疆将士的行为,也复述了一遍。 毕竟这种行为在文人群体看来,实在是有些难以理解,一群丘八有何好谢的? 养兵千日,不就是为了用兵一时吗? 这就是明朝文官、宦官群体的统一轻视思维,根源其实在明成祖永乐朝时期就埋下来。以镇守太监、督抚文臣去监军,天然导致了文武双方地位不平衡,最后发展到不把将士当人看。 就好比“门下走狗”这词,正常人听到绝对是极大侮辱。而放在明朝中后期武将身上,品阶不到一定级别,你连文官走狗都不配当。 这点跟清朝的“奴才”一词很类似,只有旗人家奴才配在皇帝面前称奴才,以示亲近。 汉人臣子当舔狗去自称“奴才”,还得遭皇帝一顿训斥,你也配当我的奴才? “看来咱家猜测没错,此子确实对武事热衷,那为何会拒绝封爵价码呢?” 王振此刻有些迷茫了,沈忆宸在众大臣面前这番言语举动,很明显是亲近武人。 既然如此,自己也算是投其所好了,开出了极高的筹码拉拢,那这小子拒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面对王振的喃喃自语,这名官员自然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低头道:“小的愚笨。” “这件事情办的不错,下次有缺咱家不会忘记你的。” 听到这话,观礼官员大喜过望,立马跪了下来道:“谢翁父厚爱!” “下去吧。” “小的告辞。” 就在这名官员转身离去之后,屋内站着的内官监掌印太监唐童,来到了王振面前问道:“王爷爷,受降礼结束,沈忆宸并未迟到缺席,是不是从别处下手再给他个教训?” 刚才对话唐童都听在耳中,对于那句“不识抬举”他很赞同。 唐童给沈忆宸传旨两次,无论是前面的金花带,还是后面的升官詹事府中允,乃至这次担当天子特使,背后都有王振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