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顺是傍晚散衙后,才听说了贾兰在学校里与人殴斗的事儿,又听说还和自己脱不开干系,于是忙摆明车马前去探视,顺带询问前后因果。 稻香村里。 贾兰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但李纨的情绪倒还算稳定。 因为真正受了伤的其实是两个陪读书童,乱战中贾兰身上虽也被招呼了几下,可到底对方还是顾及他的身份背景,没敢对他下狠手。 而事情的起因,正是焦顺在学堂里免费散播的那些报纸,仰赖于黛玉、湘云、探春的精彩文章,尊士抑工的思潮迅速在年轻学子当中蔓延开来。 有几个人也不知是为了出风头,还是出于旁的什么缘故,缠着贾兰冷嘲热讽,贾兰倒还忍得住,两个陪读的书童却不干了。 焦顺当初刚开始做官时,荣宁二府的奴仆圈大都以羡慕嫉妒恨居多,但随着焦顺在官场展露头角,甚至攀上了保宁侯这样的亲家,中下层的奴仆将其当成偶像的就越来越多了。 这两个书童也不例外。 如今听说自己的‘偶像’被人当面侮辱,连小主人也跟着受了嘲讽,如何肯善罢甘休? 于是和那些学生当堂口角起来,继而发展成了斗殴,又因寡不敌众受了伤。 其实到这一阶段,贾兰虽有些气恼,但更多还是无奈,觉得自己是受了无妄之灾——毕竟他哪里知道,焦顺如今算他半个老子,四舍五入就相当于亲爹。 真正让贾兰难以接受的是,当值的教习明显偏袒对方不说,等到贾琏带着人找过去时,竟还当众摆出一副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嘴脸,博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 更让贾兰难以接受的是,许多师生并非是被蒙在了鼓里,而是在明知道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坚定的站在了不占理的那一方。 这让向来仰慕书院教习,将其当成是楷模的贾兰有些三观崩碎,故此身上虽没什么损伤,回来之后却是不言不语不吃不喝。 却说讲前因后果讲清楚之后,李纨反还宽慰起了焦顺,让他不必挂心此事,前阵子贾兰对书院里教的一切,几乎达到了盲听盲信的程度,如今倒正好让他趁机领悟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的道理。 当着外人的面,焦顺倒也没说别的,直把买来的补品留下,又细问了那几个闹事学生的名姓家世。 等转回头,他就找来了倪二,让倪二试着接触这几个人,唆使他们率众闹事,并尽量利用各种手段,留下对方收钱办事的证据。 而送走倪二之后。 焦顺就独自陷入了沉思当中,贾兰这事儿是个意外,但也从侧面印证了他扇动舆论的法子十分奏效,才短短两天就已经激起了师生们的冲动情绪。 不过…… 既有这一桩意外,会不会还有别的意外发生? 虽然他吸取上回的经验教训,特意安排了刘长有和工读生头名杨洪庆,时刻关注工读生们的动向,可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 ………… 学堂里因那几篇文章闹的沸沸扬扬。 工厂里其实也不遑多让,虽然工人们大多不识字,或者只是粗通文墨,可也正因如此,他们得到的消息往往是经过加工的二手消息,其中添油加醋的地方极多,扇动性也比原版更甚。 譬如:大理寺非但要包庇姓周的官员,还要治两个工读生的罪;非但要治两位工读生的罪,甚至连工部的焦大人都不肯放过,而焦大人弄出来工学、工读生,自然也都要被斩草除根! 甚至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