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前发动大航海,本来就需要无数人命填进去。 闻人升尽管不是有意那样做,但客观结果却是在航海中消耗掉了太多的人力。 随后卢植又问了许多。 荀或事无巨细,一一说明。 听完之后,卢植不由叹气。 差距太大了。 大汉朝啥时候关心过那些个细节知识,大家讲的都是道。 就是零星有个别能臣,也是靠自己总结,形成一本可靠的农书,然后流传下去。 然而朝廷对这种农书、工书、并不重视,反正凋刻到石头上,成为什么经典的,就没有他们的份…… 别看大臣们个个口中说要重农抑商,但是越缺什么越说什么。 压榨百姓却是越来越狠,动辄每亩+10钱之类的。 大汉乡里也有劝农的什么三老,但他们真的总结了这些经验了吗? 他们大多在悠闲喝酒度日,又有几个操心引进先进的农业器械? 没有的。 都是靠着自发和朝廷重视,来一两个能臣,才能将这种事给推广下去。 卢植想得没错,封建朝廷的本能,就是越转越慢,越转越不想转,因为一开始有开国皇帝抽着,到后来逐渐转不动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像明末徐光启已经发现了地瓜土豆玉米,也亲自下地去种,并且上呈皇上,指望能靠这个解决天下大饥。 结果了,几十年后,直到满清时代,才开始逐渐推广开来了。 总结了。 也很少有惯例去费劲去推广。 说到底做事还是太累,又没有回报,远远不如攀扯关系来得轻松。 十个做事者,只有一个人能因为突出而提拔; 十个攀关系者,能有三个人被提拔,久而久之这个朝廷系统就会充斥着不干事的人了。 随后卢植看到天色已晚,只觉身体不舒服,遗憾地送走了荀或。 荀或也只好告辞,他还想秉烛夜谈,但是卢公身体明显不行了。 突然间荀或也是觉得好笑。 明明医生那么重要,为什么皇帝就不好好下令发展太医,整理清楚? 这可是关系自己身家性命的。 他也知道,婴儿夭折率有多高,皇室也不例外。 这就是报应! 当皇帝选择了独尊儒术,排斥百家杂学,那么医学也跟着走歪了,最后就报应到自己身上。 这就是师尊所说的:“一个体系中,最大的受益者,也会是最大的受害者。” 是啊,皇帝富有万民,结果奈何不得小小的风寒。 早干嘛去了? 天天学这个经,学那个义,就不知道下大力气把医术整理清楚。 即便一时研究不好,至少态度应该摆出来吧? 至少在当官的时候,得大力选拔精通医术者吧? 可是偏不。 大概是人都有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特性,以为这次自己好了,下次就用不到了。 荀或想到这里,走在路上,忍不住冒出一句:“人是愚蠢的,情绪控制的动物,即便有些事明明对自己有利,还要顺着情绪将他破坏。” 这是他复述师尊的话。 以前不理解,现在越是做事越是明白了。 得用体系,得用共同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