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的是户部尚书赵勉。 他觉着,不就是百万两银子嘛,让江南的士绅豪商们凑凑,这不轻轻松松? 在文官的大本营,还能缺钱? 这波优势在我! 洞悉了赵勉意图的文官们,纷纷跳出来支持。 我们江南众筹册立皇太孙! 皇帝陛下这事干的漂亮! 我们举双腿也要支持! 哪知,朱元璋又补充了条件:“让吴王去苏州府和浙江筹河款,惠王去凤阳府和河南筹河款。” “......” 赵勉傻眼了。 刚刚举双脚支持的官员们也愣住了。 换家战术? 支持朱允炆的朝中文官,多出生在直隶和浙江一带。 而支持朱允熥的武勋们,多出自河南和凤阳府。 现在让二人互换大本营筹钱,大有深意啊! 直到此时,朱允熥才勉强洞悉老朱的意图! 第三考朱元璋已经明确说明是考验能力。 去对方老家折腾,涉及真金白银,大量筹钱铁定是十分困难的。 谁若能做的好,无疑是能力的体现。 赵勉着急表态,是因为他觉得优势仍在朱允炆这边。 若自己的钱袋子都看不住,还有何面目立足户部? 到时候让浙江士绅地主们,拼命给惠王攒钱! 政治投献,机会难得,你们来不来? 别的不敢说,这种一百年都难遇到一次的好事,富商们会抢着送钱! 能当上皇太孙,也就意味着未来是皇帝,洪武皇帝还能有几年活头? 未来皇帝拉你投不投? 没读过书不要紧,生意人总归听过吕不韦的事迹吧? 散朝后。 惠王府,存心殿。 香炉袅袅。 朱允炆看向黄子澄:“你说,皇爷爷他为什么这样做?” 他想破了脑袋,也不明白这几天老朱在搞什么。 黄子澄想了想,道:“陛下在造势!” “造势?什么意思?” “京官投票,两位殿下支持人数一目了然。” “奉天殿三考,两个问题直指未来国策。” 朱允炆皱眉:“国策?” 黄子澄道:“臣也是刚想到,陛下或许真正考验的是,未来的储君是否会改变他既定的国策。” 朱允炆脸色一变:“那我岂不是犯了忌讳?” 黄子澄安慰道:“不怪你,是赵部堂他们心急了。” 旋即一想,那吴王,心思好深沉! 看着啥也玩不明白的惠王,黄子澄暗自一叹。 如此对比,他与吴王真的相差甚远啊! 当初在大本堂,走眼了....... 朱允炆还以为黄子澄在分析,于是又问:“那第三考出京筹钱呢?真为开凿运河?” 既然已经站队了,想别的也没啥用了。 黄子澄说道:“开凿运河不会有假,筹钱也是真的,陛下应该是利用此事,顺道考验的。” “考验什么?” “考验惠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