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成本十贯钱左右,一整套十几本。 若是按照大唐读书人30万人算,每人一套,总共需要书册300多万本。 而朝廷每卖一本,就必须亏损五贯钱左右,这可是五贯钱啊,一年还不得亏损一千多万贯。 按照原来朝廷的税赋两千万贯左右,即使骏扬坊上缴的税费又有将近上千万贯,这也是入不敷出。 李二和杨帆是怎么敢卖这么低的价格,这还不把家底给赔光,把国库给掏空? 难怪崔永辉说武媚娘偷偷把一些钱财藏在娘家,杨帆这小子简直太败家了。 大唐天下又不是杨帆的,这小子这么拼命干嘛? 接着,众人又听崔永辉继续分析:“卢兄说的只是书本的投入,大家都知道,咱们读书人,纸笔墨砚才是一个持续的消耗品。” “朝廷售卖的毛笔、纸墨等读书用品,每一支笔、每一张纸、每一滴墨水的销售都比我崔家的制造成本还要低上一半。” “这也就说明,朝廷每卖一样,至少都要亏上几个铜板,这才是一个天文数字。” 嘶! 崔永辉以及卢善琛的分析,让在座的世家子弟不由齐齐倒吸了一口凉气。 十贯钱成本的书籍,新闻司的售价就只有五贯线,纸笔墨砚更是一天文数字。 虽然书籍第二年还可以利用,但纸笔墨砚这些东西可是一次消耗品。 也就是说,今年朝廷除了要拔出一千多万贯的钱来印刷书籍,还要另外拨钱补贴纸笔墨砚的清耗。 说明,一年朝廷至少会赔近两千万贯钱,这怎么可能? 难道李二其他方面都不顾了,一心扑在科举改革上? 众人的第一反应,全都是难以置信,无不张大着嘴巴惊讶不已。 半晌后,郑恺忍不住确认道:“崔兄、卢兄,你们确定刚刚的分析没有问题?” “若朝廷出版每本书的成本在十贯钱的话,那么他们每一本书至少亏五贯钱。” “我可是听说,杨氏启蒙学和杨氏算学以及部分纸笔墨,都是由哪位侯爷生产。” “若说皇帝是为了让寒门崛起,以达到制衡我们世家的目的,那忠义侯做这样的赔本买卖,到底在图什么?” 崔永辉冷笑着说道:“杨帆那小子小小年纪就成为礼部尚书,还不是拍皇帝的马屁来的。” “虽然这次赔钱,但杨帆能够获取好名声,这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何况,杨帆有骏扬坊这个下金蛋的母鸡在,赔些钱又算什么,不仅能得到李二的赞赏,还能获取好名声,简直是一举两得!” “而李二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因为我们提高了科举用书以及纸笔墨砚的价格,让哪些泥腿子买不起。” “为了能让科举改革的顺利进行,才不惜赔钱也要降低书籍以及纸笔墨砚的价格。” 听完崔永辉的分析,众人恍然大悟般点了点头。 其实倒也不是崔永辉比其他人聪明,主要是崔永辉本身都是经营这些学习用品的,他最清楚书籍和纸笔墨砚的成本。 另外,众人也知道崔家与杨帆的纠葛,可以说,崔家是最了解杨帆的。 毕竟,杨帆作为崔家的敌人,崔永辉当然会下大力气去揣摩和分析。 说起来,能成为崔家的年轻一代代表,崔永辉绝对不是一个傻子。 可他确实被杨帆放出的烟雾弹给迷惑了。 郑恺沉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