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没等李二陛下说话,黄贲却跳了起来:“杨帆,你说我是抄袭你的诗词,你可有证据?陛下当面,岂容你胡言乱语?” 黄贲心虚了! 若杨帆真有什么证据,那他这一辈子就完了。 一介草民诬陷当朝县公,即使不死也脱层皮。 很快,黄贲又冷静了下来。 在他看来,若杨帆真有证据证明那首词是他写的,为何不早一点拿出来,显然杨帆是虚张声势。 不仅黄贲如此想,在场的所有人也认为杨帆是胡扯。 杨帆并没有理会揭斯底里的黄贲,而是对着许敬宗缓缓说道:“众所周知,《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某在秋夕午时在望月楼所作,当时有很多大唐的大儒和学子都可以为我作证,其中就包括孔颖达和许侍郎,某说的对否?” “万年县公说得不错。”杨帆的这番陈述确实是当日的情景,许敬宗想否认也不可能。 更何况,当时孔颖达和众多学子也在场,想否认也不可能。 听到许敬宗的回答,杨帆看向陈学礼,继续问道:“陈老,您先前说过,黄贲拿出这首词的时间是秋夕当日,子时已过,对否?” 陈学礼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杨帆笑得更欢了,眼神在众人的身上划过,而后死死盯着黄贲厉声喝道:“黄贲,我作这首词在先,你拿出这首词在后,这不是你抄袭我的词是什么?你还敢狡辩?” 黄贲顿时慌了神,言辞闪烁的说道:“你有什么证据?再说了,我们作出这词的时间只相差几个时辰,凭什么就说是我抄袭你的?长安与江南相隔千里,我总不能飞过来抄袭吧?” 见此情景,杨帆呵呵一乐,更加肯定了自己心中所想。 长安这边一定有人把这首词在几个时辰之内送到了千里之外的江南。 想到这儿,杨帆根本不给黄贲缓过来的机会,大声质问道:“你当然不可能长翅膀飞到长安来,但却有一样东西可以在几个时辰之内飞到千里之外的江南。” 黄贲面色大变,强言狡辩道:“你胡说,这世间怎么可能有东西几个时辰便能飞到千里之外?” 杨帆笑而不语。 在这个没有飞机高铁的时代,送信最快的莫过于信鸽。 据杨帆了解,信鸽用于军事情报传递应该是在北宋时期。 虽然不知道现在有没有用信鸽传递信息的成熟渠道。 但饲养信鸽在华夏有几千年的历史,难免有一些奇人异士能够发现其中的便利。 信鸽每小时的飞行速度是150公里左右。 用六七个时辰,绝对能够到达千里之外的江南。 当然,这种信鸽绝对是万里挑一的。 于是杨帆言辞凿凿地道:“当然有东西能够在几个时辰之内飞到千里之外的江南,这个传递消息的就是鸽子。” “是不是长安有人把这首词带给你,让你据为己有,以便今日故意诬陷于某?” “若你老实交待,我可以恳请陛下重新发落,若不然,依你诬陷朝廷命官之罪,抄家灭族足以。” 见杨帆一语点破,黄贲直接破防了,难以置信的叫道:“你是怎么知道鸽子可以传……” 只说了一小半截,黄贲顿时反应过来,自己被杨帆坑了! 杨帆怎么知道这么清楚,这家伙是人是神? 刚刚这小子不断给自己压力,就是为了让自己说错话,自己果然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