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长公主之, 圣人便道:“说吧, 圣人委屈道:“父皇何出此言?说的儿子好像是电视剧里的反派一样。” 圣人白了他一眼, “此事若非正和了你某样谋划, 你答应得这痛快?” 知子莫若父。 虽然圣人也不是迂腐之人, 但他和淮阳长公主可没什深厚感情,哪能半点敲都没有,直接就承诺赐婚? 圣人笑了, “果然瞒不过父皇, 淮阳姑姑的确是恰逢其会,儿子不过顺水推舟罢了。” 圣人喝了口茶,示意他继续说。 也是圣人早就彻底放下朝政了,如若不然,便是亲生父子, 怕是也不能像如今般肆意,想说什就说什。 圣人亲自爹续了茶,淡淡道:“父皇就不觉得, 前朝遗留下来的守节之风, 很是不讲道理吗?” 圣人“唔”理一声, 挑了挑眉,又点了点头。 他知道, 圣人口的“不讲道理”, 绝对是耽误他的政策推广。 如果他的记忆力还的话,就证明他没记错:他儿子貌似从登基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削弱宗族势力。 许多地方宗族阻止寡妇改嫁,甚至于将少年或青年守寡的少妇缢死或淹死, 对外谎称是为夫殉节,就是为了让自己族多一节妇, 提高宗族在地方上的声誉。 前朝皇室对此持肯定态度,两百多年下来,这种地方制度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朝臣开科取士。 三代内有犯科之男,有再嫁之女的,在地方潜规则里不予科举资格。 圣人既然有心破除宗族势力,又怎会对这一项视而不见? 勒令甚至强迫寡妇守节,对于圣人来说,不就是的不讲道理吗? “皇室公主寡居再嫁,对于民间风俗,的确有引导作用。” 特别是四十出头的公主,要嫁一二十五六的青年才俊,所引发的话题讨度,绝对是嫁同龄人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圣人问道:“这件,你不算与朝臣商讨一番?” 圣人挑眉,嗤笑道:“父皇,你这宽纵朝臣的毛病,怕是一辈子都改不了了。皇室嫁女,何须与朝臣商议? 谁敢这件上唧唧歪歪,朕就敢下明旨:五品上官员之子女不得私自婚配,须得官媒匹配。” 圣人哑然,好半晌才叹道:“我的确是了!” 封建王朝发展到朝,几乎已经是央集权之最了。若是圣人真要力排众议,将五品上官员子女的婚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朝臣到最多半也是要妥协的。 等到圣人离开垂拱殿,父子的某些对话便不胫而走。 于是,等到皇懿旨下达,为淮阳长公主和袁家三郎赐婚时,朝堂上一片风平浪静,仿佛无是公主再嫁,还是嫁一小她十五岁的少年郎,都是一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 民间倒是有讨的声音,但持反对意见的多是小地主,真正的平民百姓反而多觉得:公主娘娘就是天上的仙女,要嫁一青年才俊又怎了? 再加上有傅玉衡这传为佳话的状元驸马,还引发了一系列状元与公主、状元与相府千金等同类型的话热潮,民间对于公主配才子这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