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小黑道:「以道教如今的煊赫,普通官员都不畏惧,唯独内卫的命令他们不敢不遵。」 蒲押陀黎却还有不解之处:「理由呢?一国使节团,不住在驿馆,反倒藏在道观,道士就不觉得奇怪吗?」 小黑早已问明原因:「那支使节团在河西遭遇了刺杀,侍卫死伤,风声鹤唳,才被秘密安排进了道观……」 蒲押陀黎瞪大眼睛:「贼喊 捉贼?」 「不见得……」 小黑望向前方:「或许关注这支使节团的不止我们,也有人不希望他们抵达京师!」 蒲押陀黎还想再说,她已然挥手扬鞭:「毋须多言,等进了长安,一切自见分晓!驾!」 官道在眼前不断延伸,经过数日披星戴月的策马,天下最雄伟的城市,终于映入眼帘。 「关中的人口增长控制得很好……」 小黑早就是一位有治国眼光的猞猁,蒲押陀黎不知其中利害关系,她却发现安西之地变得日渐繁华的同时,关中的人流反倒不如想象中暴增,暗中惊叹。 关中的粮食供应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虽有运河疏通,解决了相当的压力,但自从灭吐蕃后,大唐已经二十年不启大战,人口激增,四方百姓若还是一直往京畿之地涌,粮荒依旧不可避免。 如今这个担忧没有成为现实,安西开荒,河西治理,关中稳定,各地发展井井有条,可见大唐国力还是蒸蒸日上。 「皇帝不理朝政,能有如此兴盛的局面,便是贤臣之功了!」 …… 就在小黑正式入京之际,狄仁杰正走入政事堂中。 年近七十的他,须发已经白了大半,胖胖的圆脸愈显慈祥,倒是那紫袍之下的身躯仍然厚壮挺直,不显佝偻。 而他一路行来,所遇三省六部官员纷纷行礼,透出由衷的敬仰。 近几年来,圣人不复早年的励精图治,沉迷修道,朝堂的重担就落在这位宰相肩膀上,狄仁杰也真的不负所托,令社稷昌盛,朝野安靖,难怪时人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斗南一人,天下绝无仅有的大才! 只是当狄仁杰走过,另一位紫袍大员出现时,各部官员神色不变,心里又是另一种态度。 如果说对狄仁杰是崇敬,对于这位贾相公尊敬也有之,但更多的还是畏惧。 因为这位入仕后的每一步,几乎都是踩着对手的尸骸上位的,尤其是世家和寒门的对立。 狄仁杰的态度是居中调和,这位贾相公则旗帜鲜明地站在寒门一方,关中诸多高门大族被他整治得头疼万分,不知多少人恨之憎之,却又拿他无可奈何。 贾思博根本不在乎这些弱者的想法,他只享受进出政事堂的快感。 政事堂是宰相的总办公处,亦是百署首脑之地,这里每天处理的事务,桩桩件件都能影响整个国家未来的走向,能在这里办公,是他毕生的心愿。 当然,参事政事堂也不是人臣的顶点,唐朝采取群相制度,起初是中书、门下为宰相,满员各二,贞观末年,尚书左右仆射同登相位,到了高宗朝,一些重臣加平章事、知政事、平章军国重事等名号,一应视为宰相。 历史上武则天执政时期,杀宰相跟割草似的,正是因为人数一多,分歧就大,权势也会分散,被她各个击破,让宰相再无半点制约皇权的能力。 如今的宰相经过一定的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