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许多,但他们也不好太过麻烦村长,毕竟在某些事情上,比如老宅的人找麻烦时,村长也不好插手太多,否则会显得有失偏颇,被人诟病。
所以,晚上时夫妻二人坐在一起认真商量一番,最后决定,要团结所有村里人家。只要村里人都念他们的好,那老宅和沈老三家如何作妖都掀不起风浪。
萧景瑜:“娘子,我想出一百两给村里建个学堂,再请两个夫子,村里的孩童都可进学堂读书,束脩从豆腐坊赚的钱中来出,你觉得如何?”
沈青栀想了想道:“我觉得可以。”
建学堂一百两足够,至于先生的束脩,加在一起每月五两银子足够,而这不过是家中豆腐坊每日的利润而已。
虽有豆腐坊和雪花膏生意,但也只有部分村民能从中得利。村里每家每户都有孩童,若是办学堂,那村里所有人家都能受益,到时大家都念着他们的好,曹蕙兰遇到难处时大家都会帮一把。
这样说好,等旬休那日,萧景瑜便去找了村长,告知欲建学堂一事。
村长听后心中甚是欣喜,更觉自己没有看错人,萧景瑜果然是有情有义知恩图报之人。
二人就着建学堂一事商议好并签好文书,定好等明年春上天气暖和了开始建学堂,寻夫子的事则由萧景瑜来做。
萧景瑜这边在忙碌建学堂的事,沈青栀也没闲着,除了问诊和上课外,她利用空闲时间把开诊以来记录的医案全部翻出来,隐去姓名等隐私,整理好打印并装订成册。
又在系统搜索了不少实用的药方等知识,一并整理打印出来,装订成两本医书,挑了个天气好的旬休日,和萧景瑜一起去了孙家沟孙郎中家。
这段时间找沈青栀问诊的人越来越多,相应找孙郎中看诊的人便少了许多。
夫妻二人到孙郎中家时,原本热闹的宅子如今门可罗雀,孙郎中正在院子里翻晒药材,抬头看到二人进来先是一愣,很快反应过来,“哼”了一声没有理会。
沈青栀也不恼,毕竟谁被一个比自己小这么多的同行比下去都不会高兴。
她先自我介绍几句,然后上前帮孙郎中一起给药材翻面。
孙郎中没想到她脸皮这么厚,冷哼一声问:“沈大夫每日这么忙,今日来我家作甚?”
沈青栀:“孙大夫,我今日来找你确是有事,不知能否坐下说?”
孙郎中脸色更难看了些,青山县这个地方,“大夫”和“郎中”还有些不同。有名气在医馆坐堂的医者才能被称作大夫,而像孙郎中和沈青栀这样的乡下赤脚大夫,只能被称作“郎中”,甚至“土郎中”。
孙郎中刚才特意称沈青栀“沈大夫”,就是故意揶揄她,想让她难堪,不料她也如此唤回来,孙郎中便忍不住多想,觉得沈青栀是在嘲笑他。
孙郎中铁青着脸刚要开口赶人,沈青栀忙道:“我今日来是有东西给你看。”说完回头对萧景瑜伸出手。
萧景瑜把手中的包裹递给她,沈青栀接过,放在一旁的架子上打开,示意孙郎中来看。
孙郎中黑着脸随意一瞥,然后就顿住了。
沈青栀笑道:“这两本医书是我家家传的,我抄录了一份。另外这一本是这段时间以来我接诊病患记录下来的医案,不知孙郎中可感兴趣?”
孙郎中不明白她的意图,看着她没说话。沈青栀道:“我和相公一路赶过来有些口渴,能否讨碗水喝,然后坐下细说?”
孙郎中狐疑着把二人请去堂屋里坐着,倒了两碗水放在桌上。
沈青栀忙了一上午,吃过午食水都没来得及喝匆匆就赶过来了,现在确实渴了,道谢后端起碗“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