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落在刘浩耳中总是那么刺耳,彷佛一个伤疤一样一挑就痛。 可今日,刘浩打心眼里必须承认这一招不是一般的强。 大清传到乾隆时期,武备已经逐渐没落,但又没有完全堕入深渊。 这些满清贵族们,一股脑的被方运打包到东瀛,人生地不熟不说,还语言完全不通,对他们而言,和集体穿越也没有什么两样,再蠢的也清楚接下来倘若不站稳脚跟,败亡只会是唯一的出路。 面对身高普遍低于自身的倭族,这群人经过几次冲突,逐渐找到了以往满清铁骑的自信,集结成军,找到自己的靠山头目乾隆,开始了征伐之旅。 刘浩到来之时,他们已经占据了东瀛本州岛北部近半,逼近小鬼子的京都,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僵持局面。 一方是本土,一方是外来,一旦僵持的时间长久,满清一方也势必要被打败。 无论是乾隆还是和珅,对此都心知肚明,而这个时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策略也被重新抬上前台,只不过这一次受罪的却是小鬼子们。 这个时代的倭族,依旧是封闭的,他们或许有一些精英阶层,但中下层的麻木,甚至比大清还要恐怖。 在性命和头发之间,如何选择也根本没有多余的坚持。 可他们却不知道,一旦如此,就已经将自己的立场划分到满清一方,未来只能跟随满清一路到底。 实际上作为外来打天下的群体,更懂得付出,这种付出或许在刘浩眼中不过是稍微给予一点甜头,但在那些被迫投靠乾隆的倭族百姓们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他们猛然间发现自己原本需要缴纳的税赋变低了许多,一旦加入军队,甚至还能三餐饭团,简直就和天堂没什么两样。 这还多亏了方运的支持,在粮食后勤方面,方运自然不会让满清这些家伙担忧,通过的也是和珅,给其他人的感觉,每一次和珅外出,都能搞到不少粮草。 你或许会以为和珅一而再再而三如此,势必会惹得乾隆怀疑,倘若如此,你就太小觑弘历了。 和珅是什么样的官吏,弘历还能不清楚? 在乾隆看来,这些粮草,多半是和珅在外掠夺而来,至于掠夺的是何人,他才不会关心。 换句话来说,一旦日后有人拿着这件事在他面前告状,和珅就是最好的替罪羊,反正他对此是不清楚的,那个时候多忙?怎么可能对方方面面都俱到? 这一次和珅外出,再次返回之后,却又给乾隆带来了更大的好消息,也不知和珅是如何做到的,对他来说,和珅携带返回的只要能为他所用就足以。 “棒子国招收?大善!” 这是乾隆给和珅的鼓励,至于到底这个大善善在哪里,谁也没有多言。 和这到来的近万仆从军相比,乾隆对和珅献上的地图反而更加看重。 都到了如今,他们何尝不明白自己身处所在? 可知道是一回事,如何选择又是一回事。 弘历很聪明,丝毫没有提及如何返回中原大地,因为他明白,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将他们送到此地者,绝非他们可以招惹的。 说句不客气的话,哪怕他回去了,谁还认他这个皇帝? 哪怕是大清依旧存在,人家早就不知道扶持了谁接任了,他回去了最好的出路或许就是一杯毒酒,一条白绫而已。 反过来,人家已经给了自己出路,就看自己能否抓得住了。 他摊开地图,眼神阴狠的扫过,给自己定下了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