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明能够牢牢控制的辽东,这种宗族式的军屯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毕竟不需要承担太大的对外征战的任务。 而在兰芳,这种宗族军屯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了——大明在婆罗洲的扩张必须要依赖大明朝廷派遣的军队驱赶当地土著,否则光是靠那些嘉应州宗族,怕是再过个一两百年,都无法全占婆罗洲。 而这可不是朱道桦能等得起的! 殖民,必须要打散宗族。 东北的移民屯垦,将会是大明将来在西域,在南洋,在北美洲等地的实验样板。 而这样板要吸取在婆罗洲的经验教训,要搞出一个可以自我管理、集体劳动、人人可从中得利,人人愿意扛枪保卫自己利益的屯田村! 这样的村子。 不是南方那一个个宗族村能做得了的。 “老赵啊,你也是在南洋打拼过的,难道就不知道这同族互为依靠的坏处吗?非一族不用,非同乡不信,兰芳那些大族一直以来就只认嘉应州客家人,如果不是朕以武力征伐,用火枪树立权威,这一盘散沙的兰芳如何能拧成一股绳?” “相比于兰芳,中原这里的宗族关系更加复杂,而且有些宗族之间积怨深,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其中还有各种教派、帮派的势力矛盾,盘根错节!若是以同乡、同族为纽带,就相当于把这些矛盾再原封不动的搬到东北去。” “沿海地区还好,再往黑龙江那边去,就有清鞑的残余势力和沙俄的渗透势力了,就那些宗族村庄,能应付得了?到时候难道要朝廷派遣大军来保护吗?那这移民拖边的成本可就高得没边了!” 朱道桦说着,眼眸之中出现了一抹亮色。 他似乎有些思路了,并且在他心中那个组织形式,绝对要比宗族式的村庄有战斗力百倍,千倍! 他想起了后世的五六十年代的.集体化大生产。 农村的集体化! 若是能形成一个人人有“股份”的集体化农村,以一个个军政合一的集体农庄作为未来东北社会组织的基础,那这个东北的集体化社会,将来也会是大明帝国对外扩张的强大基石! 成千上万的集体农庄如果出现,那明军随时能从中得到百万计的后备兵源和后勤补给。 一个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农庄,也要成为一个个难以攻破的堡垒,成为大明特色殖民的样板! 只是 朱道桦脑海中的这个集体农庄要怎么搞。 还只是他脑海中一个模糊的念头。 具体肯定是不能照搬后世的农村集体化的。 因为那和集体化的办法无法盈利。 而他心里认定的是:宗族肯定不能介入到大明的殖民地集体农庄之中。 这个集体农庄,一定要打散原来所有的社会结构和组织。 将所有的农民原本的社会连接和利益一并抹去,并且要把他们的核心利益和集体农庄牢牢绑定。 为利而战,才能让这样的集体农庄在辽北,在南洋,在北美生存下来! 像是一粒粒种子,一把把尖刀,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在朱道桦的脑海中那个“集体化农村”的生产能力上未必要比“分田到户”的小农经济强。 但是在战斗力上。 那绝对是要完爆一切宗族制、部落制、农奴制的。 后世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