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大的可能一战下辽东。 只不过,他的谏言没有被采纳。 那时庙堂衮衮诸公以石亭刚刚败北,而蜀国又连续兴兵犯雍凉,皆声称此刻不宜将国力与精力损耗在辽东身上。 而才刚刚继位没多久的天子曹叡,综合考虑之下也选择了暂不作计较。 乃遣使承认公孙渊为新的辽东太守、加封扬烈将军,打算先安抚辽东不生乱,待日后有机会了再讨之。 所谓惟名与器不可假人也。 源于魏国朝廷的正式封官拜爵,公孙渊很快就巩固了权势,也淡了与东吴相通之心。 是故,也就演变成了有所求的孙权,主动遣使前去示好了。 江东与辽东勾连的动静,瞒不过魏国。 吴国使者的船队在春三月抵达辽东,便有细作将消息传递到了魏国庙堂上。 此时的衮衮诸公皆建议发兵伐辽东公孙渊。 理由是近几年贼吴并没有大规模兵犯淮南或者荆襄,而四年四次出兵犯雍凉的蜀国今岁开春也没有动兵。 如此,正好趁着举国兵事有闲的空档,一举将辽东隐患给解决了。 但更深一层考量,则是公卿们在为前番驳回刘晔的谏言、弥补他们建议天子曹叡加封而导致的公孙渊恣睢。 且还顾及到泱泱大国的颜面。 于魏国而言,虽然在短时间内难以将蜀吴两国灭掉,但也是割据偏僻辽东这个弹丸之地、犹如跳梁小丑般的公孙氏能挑衅的吗? 竟敢反复横跳,那就灭了你! 不过,在刘晔被疏远之后,成为天子曹叡在军争筹画上最依赖的人蒋济,持有反对意见。 态度还十分坚决。 他认为辽东公孙氏几代人都对曹魏表示服从,任命官职也都会上报批复,贡赋也没少过。现在与江东媾和了,但也没有旗帜鲜明的反叛魏国。如此情况下,魏国轻易兴兵前去征伐,必然会将辽东逼反了。 再者,军出当求利。 辽东地处偏僻,不管是人口还是物资皆不丰,魏国兴兵哪怕顺利讨灭了,也很难裨补出兵的损耗。 天子曹叡没有表态。 哪怕是蒋济的反对建议,已然淹没在衮衮诸公们“不伐无以彰其威”的喧嚣中。 是啊,庙堂诸公对伐辽东很热衷。 就连用卑劣手段挤走田豫的幽州刺史王雄,在得悉消息后都立即上表请命,声称自己甘愿引幽州兵马为国讨不臣。哪怕傍海道(辽西走廊)被水淹了,他也可以效仿魏武曹操北征乌桓时走的无终道,翻越过燕山兵临辽东。 故而,本着兼听则明的心思,天子曹叡还问了一嘴,若是伐辽东走海路当以孰人为将。 嗯,魏国若伐辽东,还可以走海路。 早在公孙度割据辽东的时候,就遣水师跨海进入青州,控制东莱郡(山东半岛)沿海诸县擅自设立营州了。 魏国的水师虽无法与江东争雄,但运兵跨海至辽东还是可以做到的。 对此,中领军杨暨推举已然转为汝南太守、加殄夷将军的田豫。 缘由不必说,乃青州并没有熟悉北疆的将率,也不可能从幽州调任过来,如此威震北疆的田豫便成为了最佳人选。 且其中还有一层干系没有明说出来。 庙堂诸公对田豫与王雄之间的矛盾都心知肚明。 让他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