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战中,雄踞北疆的鲜卑轲比能便有了反叛魏国之举。 也就是说,在没有将鲜卑轲比能这一隐患解决之前,幽并二州的兵马是不能轻举妄动的。 不然会被轲比能趁虚而入。 退一步而言,就算幽并二州守备无忧,但是万一轲比能引兵东去截断了魏国讨伐辽东大军的后路呢? 后路有忧、军心不稳之下,怎么可能攻破辽东灭掉公孙氏呢! 且幽州三郡乌桓早就被魏国打残、收编内迁了,连稍微遏制一下轲比能东去的实力都没有。 若伐辽东,必先破鲜卑轲比能。 只是塞北胡虏部落素来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如先前梁习与牵招不乏有击败轲比能的战绩,但并没有伤及根本,如今想破之恐也不易吧? 策马缓缓往洛阳而去的毌丘俭,心中如此思虑着。 片刻后他猛然昂头,眼中精光闪烁。 旋即,展颜而笑。 他知道夏侯惠的言外之意了。 夏侯惠提及了鲜卑轲比能与三郡乌桓,哪是在与他战前计议疏漏啊!分明是想与他统一口径劝说天子曹叡,暂缓伐辽东之议嘛~ 想想天子对伐辽东的部署,就可以了然其中干系了。 在去岁庙堂刚得悉公孙渊与江东孙权有往来时,庙堂公卿百官皆言当伐辽东,并谏言以幽州刺史王雄走傍海道、田豫走海路,水陆二路并进的。 只是天子曹叡没有付诸以行。 但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田豫还是被转去青州任职了,且在忙碌着督促将士造船、演武水战中。 而如今夏侯惠提及了轲比能已然背叛魏国,伐辽东必须有人镇守幽并二州,以免给予了鲜卑部落可乘之机。言下之意,就是应该将在北疆威望甚著的田豫转回并州任职,杜绝鲜卑隐患以及威慑乌桓部落。 明着看,似是夏侯惠并没有劝阻伐辽东之意。 毕竟魏国水师不强。 且几乎没有熟悉水战的将率。 莫说不能与江东在水上争锋了,就连辽东水师都难以匹敌。 所以,没必要让田豫留在青州屈才,随便指派一人在青州造船、策应辽东战事便可以了。 但往深了思虑,这种做法很不妥。 田豫才去青州任职没多久,就已经有伏击江东使团船队的功绩了! 且天子曹叡私下也以平州刺史的官职勉励他了,在没有更紧要的职责之下,怎么能将他转回来北疆驻守,为其他将率伐辽东作“垫脚石”呢? 且不说出尔反尔的做法,会有损天子威信。 从田豫的角度出发,天子对他许之又否之的做法,能不令他心寒吗? 所以若要将田豫转回来北疆任职、不参与伐辽东的战事,就必须要寻一个更重要的理由。 一个能让他立下不亚于攻破辽东功绩的理由。 恰好,并州如今就有这样的机会。 同样在北疆威望甚著的雁门太守、护鲜卑校尉牵招,在太和五年(公元231年)病故了。 牵招,是魏国没有充分发挥才能的良将。 如在陇右的卤城之战前,他就上表庙堂提醒,应该提防轲比能与蜀国联合,但衮衮诸公却以为以为北疆鲜卑与蜀国相距甚远、不认可他的见解。 后来事实证明,牵招确实战略目光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