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方面同时下手,一方面是不断增加朝廷的国库收入,继续证明自己的作用与价值,一方面是想办法增加朝廷财政的消耗与支出,让朝廷钱粮一直处于入不支出的状况,保证自己的不可或缺。 关于前者,赵俊臣一直都在做,川盐开发、商税整顿、农业改革、以及未来的合并南京六部、剪除各地王室势力等等,都会在未来几年时间内明显改善朝廷的财政状况。 关于后者,赵俊臣也同样在做,这一次赵俊臣极力推动朝廷出兵收复河套,就是出于这般原因!诸般出于一片公心的表现,也只是一种伪装罢了。 时至今日,赵俊臣已经为朝廷营造出了大好局势,所以赵俊臣毫不怀疑朝廷收复河套的计划可以成功。 但这件事情的真正麻烦,却是要等到朝廷成功收复河套之后才会逐步出现——百姓移边之后的安置问题,边军驻防之际的修建卫城、大面积开垦农田期间所需的农具与种子,这些事情皆是要消耗天量的银钱与粮草。 可以说,仅是这些善后事宜,就足以抵消朝廷今后三五年的财政收入。 所以,赵俊臣也就为自己再次争取到了三五年时间的缓冲期。 * 此前,赵俊臣认为朝廷中枢与德庆皇帝十有八九是抵挡不住开疆扩土的诱惑、极有可能会同意出兵收复河套的计划,但这件事情终究是存在一定的变数,所以赵俊臣的心情也一直是有些悬着。 实际上,赵俊臣早就做出了决定,一旦是朝廷不同意出兵收复河套的事情,他就会强行推动这项计划,让生米做成熟饭。 这也是赵俊臣知道了朝廷传来新的圣旨之后,就一直是神情严肃的原因。 此时,听完了圣旨内容之后,赵俊臣的心情顿时是放松了许多。 于是,赵俊臣领旨谢恩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端起一杯茶茗轻轻饮着,顺便是冷眼旁观着总督府正堂内的众人表现。 梁辅臣宣读了圣旨之后,顿时是掀起了一阵哗然与混乱。 有些官员因为赵俊臣这次全歼了蒙古联军的辉煌战绩,认为蒙古人的战力低下,只是虚有其表罢了,不由是心中轻视,认为自己迎来了一次大展拳脚、获取军功的大好机会,纷纷是神情振奋、积极请战。 还有些官员的畏战情绪已是根深蒂固,即使是见证了赵俊臣的赫赫战功之后,也不能扭转想法,一个个皆是表情不安,他们缩着身子,鼻观口、口观心,生怕自己会引起梁辅臣的注意、被派到草原上送死。 另有一批官员拥有一定的眼光见识,即是见到了机遇,也是看出了危机,不由是有些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却是有些按耐不住,七口八舌的提出了一些异议与顾虑。 这般情况下,场面不由是有些混乱。 梁辅臣却是一个立场坚定、自有主见之辈,见到场面渐渐失控之后,顿时是表情冷肃的大声喝到:“肃静!……你们都是封疆大吏、朝廷重臣,这里是三边总督府,又岂能像是民间菜市一般喧闹?成何体统!” 说完,梁辅臣转目环视着众位文武官员,然后又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声音说道:“我们是朝廷的臣子,手里拿着朝廷的俸禄,既然是朝廷中枢已经下达了旨意,我等自然是要遵旨办事!所以,本阁不希望再听到有任何人提出质疑,也不想看到有任何人退缩怯步!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