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若论见机行事、顺水推舟的手段,周尚景当真是无人可比。 仅论这一方面,赵俊臣的经验、敏锐、眼界皆是有所不如,差了不止一筹。 很显然,周尚景此时的突然表态,就是想要利用这次机会,稍稍打压一下近段时间以来愈发膨胀的“帝党”势力。 因为陕甘三边的几场大捷、以及朝廷收复河套地区的丰功伟绩,朝廷各大派系之中受益最大的派系,毫无疑问就是“赵党”与“帝党”这两派了。 赵俊臣乃是首功之臣,趁机提拔了大量亲信、招揽了许多朋党,还让“赵党”的触角延伸到了军队之中,固然是收获颇丰! 但若是相较于“帝党”的总体收获,却还是要稍逊一筹! “帝党”成员一向是集中于禁军与厂卫之中,朝廷出征打仗的时候必须要依仗他们,战后论功行赏之际也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他们。 随着陕甘、河套战事的尘埃落定,“帝党”可谓是收获极丰——梁辅臣一跃成为了内阁次辅,兵部尚书王寿的入阁呼声也是日渐高涨,大量“帝党”成员趁机占据了重要职位,朝野声望也是大幅提升。 这种情况若是进一步发展下去,只怕是“皇权”就要彻底压过“臣权”了! 而周尚景身为“臣权”的代表人物,自然是不乐意见到这般情况,必须要有所作为。 周尚景所选择的突破口,则是前任三边总督王铮! 王铮当初联合陕甘与山西的督抚们私下里向蒙古人绥靖求和,这般罪行再是如何重惩也不为过,德庆皇帝本人对于他的罪行也是恨之入骨。 然而,王铮曾经是德庆皇帝的亲信、“帝党”核心成员,又因为“帝党”成员大多是出身于勋贵世族的缘故,相互间联姻、结亲、合作的现象极为普遍,想要让“帝党”成员与王铮彻底撇清干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德庆皇帝也不敢过早出手惩治王铮,否则就会打击到“帝党”如今正值火旺的声势、影响到“帝党”相关官员的前程,就一直是强忍怒意、刻意拖延着。 这段时间以来,德庆皇帝屡次是当众表态要重惩王铮,但又屡次是用各种理由把这件事压了下去,还曾有一次原本已经颁布了定罪惩治的圣旨,但又临时改变主意收了回去。 对于德庆皇帝而言,必须要等到这件事情的影响逐步淡化、“帝党”与王铮之间也是彻底做了切割之后,才是他定罪与惩治王铮的最佳时机。 面对德庆皇帝的刻意拖延,周尚景一直都没有据理力争,所有人都以为周尚景早已是放弃了这次机会,谁曾想周尚景只是等待时机罢了。 到了今天,周尚景终于是寻到了最佳时机,他选在这个时候突然发难,就是想要逼迫德庆皇帝表态,提前出手、严惩王铮! 今天这场朝会,重点是要讨论太子朱和堉与各地藩王之间的相互攻讦,德庆皇帝的态度也很明确,就是要让太子与藩王们两败俱伤、皆是受到严惩,然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替换储君、打压藩王势力了。 现如今,周尚景则是抢先一步,突然提到了王铮的定罪与惩处之事——这样一来,因为两件事情的先后顺序,德庆皇帝对于王铮的定罪与惩处,就变成了下一项朝会议题的风向标! 若是德庆皇帝对于王铮的定罪与惩处过轻,接下来针对太子朱和堉与各地藩王的诸般罪行,也就只能是从轻发落了,毕竟他们的地位更为高贵、罪行也要稍轻,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受到严惩,储君废立与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