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女生耽美>摄政大明> 第1143章.强迫(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43章.强迫(三).(3 / 4)

r> 针对这一招,我建议李尚书今后要改变自己审阅公文的方法,不再是依照顺序先看开头再看结尾,而是反过来先看结尾再看开头,先看一眼公文的结论与落款,然后再去看前面那些支撑结论的具体内容,往往就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往往也是更为精准的判断!

再说遵循前例,这一招也很常见,譬如说户部拨银子给武昌府兴修水利堤坝之后,周围府县往往也会依葫芦画瓢,同样以兴修水利堤坝为借口、向户部伸手要银子,理由也很充分,武昌府兴修水利之后见到了诸多好处,于国于民皆是大为有利,所以他们也想要造福百姓、也想要兴修水利堤坝……

但绝大多数时候,‘只要效仿前例自己就能成功’这种观点,全然忽视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相异之处,根本就是一个谬论,就像是那些统计数字一样,只是为了佐证与强调观点罢了!

武昌府的地势环境,一旦是忽视水利堤坝的兴建,就一定会出现水患,但其他府县的地势环境又岂是与武昌府完全相同?户部又岂能因为武昌府的前例,就给予他们同等支持?所以,每当是公文之中出现了遵守前例的内容,就必须要仔细思索两者的差异之处……”

听着赵俊臣的详细传授,李成儒表情间满是受教恍然之态,只觉得自己担任户部尚书以来所遇到的许多难题,此时已是寻到了答案

然而,李成儒沉思片刻之后,却又把话题拉回到河槽与海漕的争议,问道:“赵阁臣所言有理,但下官还是觉得,改河漕为海漕之事很有必要,虽然前期投入更多,但可以节省四成左右成本,同样不是一个小数目啊,若是今后每年都能省下近千万石的粮耗,相当于九边军镇的全年军粮,于国于民皆是一件好事……”

见李成儒依然还惦记着河槽与海漕之争,赵俊臣不由是无奈摇头。

他此前的长篇大论,其实就是想要转移话题,不想继续讨论此事。

海漕海运的诸般好处,赵俊臣当然看得清楚,而且这段时间因为国库存粮不足的事情,赵俊臣也一直都是忧心仲仲,自然也惦记过漕运粮耗的主意。

但……赵俊臣思考许久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这般念头,虽然赵俊臣明明知道海漕之事一旦落实,国库与民间的存粮皆是会迅速增加。

而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赵俊臣目前还不想触碰周尚景的底线——当然,也可以说是“不敢触碰周尚景的底线”——赵俊臣现阶段还承担不起与周尚景彻底翻脸的代价。

在赵俊臣看来,海漕之事迟早都要落实,但前提是周尚景已经离开了庙堂,只要是周尚景离开了庙堂、不再掌控“周党”这个庞然大物,那么赵俊臣就敢立刻向“周党”宣战!

根据赵俊臣的估算,等到周尚景离开庙堂之际,无论是山东与南直隶的沿岸海港,还是足够数量规模的远洋大舰,他都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到时候推行海漕之事也是水到渠成。

然而,只要周尚景还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没有离去,赵俊臣就必须要继续隐忍。

简而言之,对于周尚景这个老狐狸,赵俊臣终究是心存敬畏的。

赵俊臣这一次暗中重启了朝廷的河槽与海漕之争,也只是利用朝中清流冲锋陷阵,自己并不敢直接出面,最终目标也只是为了逼迫“周党”让步罢了,而不是真的要落实海漕之事。

所以,从本质上而言,其实就是赵俊臣为了自身的权势稳固,而放弃了全局大义。

也正因为如此,赵俊臣难免是心中有愧——虽然只有那么一丁点——于是也就不愿意深谈此事。

此时,见到李成儒还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