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受到丞相之子诸葛瞻的轻慢。 于是后来有个看法就认为陈寿修三国志时掺杂了个人感情。 因为三国志合计六十五卷,蜀书十五卷,仅占五分之一。 对此陈寿的解释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 蜀中没有记录历史的史官,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就这样写了。】 “这……”孔明一时间感觉到了微妙的不对。 张飞快言快语: “如此咱们跟后世相隔一千多年,岂不是这陈寿说什么,后世就只能信什么?” “俺老张塑像丑成了那个样子,乃是陈寿这厮写的?” 猛虎一般的眼光再次投到了马谡身上,马谡这下心胆俱裂: “张将军明辨,谡如今不过一参军耳。” 好在关羽也记得: “三弟,汝之丑脸,乃是那些倡优戏人所作。” 张飞只得愤愤不平放过此事,并决定一定要多传几幅自己的画像到后世。 【蜀中不置史这个算是个比较复杂的话题。 首先汉时的史官和我们认为的史官并不是一个职责。 事实上因为古人受时代所限,汉时太史令工作极为驳杂,涉及了: 术算、记灾、天文、历法、礼法、考核、抄书等领域。 司马迁反而是其中的一个异类,正因为史记的出名,才让大家有了太史令就是修史的错觉。 司马迁之后,修史的工作一直都属于兼职。 汉明帝设兰台令使,章帝设东观校书郎中,献帝设秘书监。 这些职位的职责是图书管理和文字校勘,基本上属于闲着没事儿才修一下史书。 而季汉承汉制,开始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史官,依然是史官天官二合一。 但随着三国的逐渐稳定,曹吴都开始纷纷修史了。 曹叡设著作郎,首次让官方参与修史;孙权有样学样,晚年专门设了‘史官太史令’来修史。 而丞相逝世后蒋琬费祎一合计:短时间内很难克复中原了,咱们汉室正统,也修。 而名字上,季汉则是参考两汉,取后汉的两位个职位合二为一,设东观秘书郎。 对于这个职位的人,蜀书也有记载:郤正、陈寿、王崇、司马胜之和习隆。 由此便可以看出来,至少在这件事上陈寿说的“国不置史”并不靠谱。】 “这么复杂?”蒋琬抄到自己名字顿了一下。 “但如此看来,设史官殊为必要。”孔明则是从其中窥见了另一个方向: “后世相隔近乎两千年,观我等旧事只能依靠此书。” “如此史官曲笔还只是小事,若是史官因个人喜恶歪曲记事,此人岂不堙灭于青史?” 简雍提出了另一个可能: “若是赤壁无周公瑾之助,曹贼如此篡汉。” “之后再仿效其孙设那著作郎,强定史书。” “如此我等岂不全堙灭于史册?甚至被记录为反贼也说不定。” 这个结果太过可怕,让众人惊出一身冷汗。 刘备和孔明对视一眼,立马达成了一个共识: 这修史的优先级,可以从后往前挪挪。 【如此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