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本子。 他还以为真能学到什么呢,结果反而是可遇不可求的状况。 至于被后世称之为战神之类的,成都府衙众人倒是没多少意外之色。 这种武功卓著的盛世,要是不出几个猛人那才叫奇怪呢。 而且即使这王忠嗣,不也是以霍去病为目标? 那巧了,霍去病就是咱大汉的名将,所以根本不羡慕。 孔明则是一边羡慕唐军的富庶:充足的骏马盔甲武器。 一边暗暗有点担忧:这光幕的语气不太好啊。 【玄宗时为了节制节度使,节度使的亲属要留于京城为质。 作为交换,节度使卸任后会回长安任官,根据在节度使任上的功绩会有不同的待遇。 也是因此,权相李林甫一开始对王忠嗣的态度就是敌视,毕竟如王忠嗣这般战绩,卸任后回京不给个宰相当当实在很难说得过去。 随后连续发生了三件事,导致这位大唐战神飞速陨落。 事件一:李林甫提出培养胡将,以扼制其他节度使。 结合玄宗时的节度使政策就很容易明白,胡人好掌控,且卸任后回京不会威胁宰相之权,并且这个策略很容易分王忠嗣的四镇之权。 也就是因为这个策略,李林甫才和安禄山走到了一起。 安禄山也借助李林甫的助力和贿赂攻势,开始了自己的平步青云。 事件二:石堡城谗案。 石堡城是河西一个军事重镇,唐与吐蕃围绕此地拉扯多年,玄宗很想彻底掌控这里。 因此在王忠嗣崛起后,玄宗遥令王忠嗣强取石堡城,但王忠嗣判断后认为还没到攻取石堡城的时候,上疏劝阻。 7年,董延光主动请求攻打石堡城,玄宗应允,命王忠嗣接应。 但正如王忠嗣之前判断,石堡城此时易守难攻,董延光逾期未能攻克,上疏反诬王忠嗣延缓出兵,意欲养寇自重。 单这个当然不够扳倒王忠嗣,所以李林甫早有准备。 事件三:太子谗案。 737年在“一日杀三子”这个成就中顺便干掉了太子之后,立谁为新太子让玄宗犹豫了一段时间。 当时的人选分别是寿王李琩和忠王李玙,但是鉴于杨玉环曾是寿王妃,李隆基看着多少有点尴尬。 于是乎,所有人都不喜欢的李玙最终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也可以说是史上最窝囊的太子。 玄宗不喜欢他,李林甫和高力士可以肆意攻击他。 就连安禄山这个胡将都可以踩他一脚来讨玄宗欢心。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安禄山造反原因之一,惧怕李亨上位之后被清算。 这样的太子,玄宗本人自然也是严防死守的。 744年,太子李亨涉嫌私会边将,玄宗大怒,相关边将尽诛。 7年,在董延光以石堡城谗案诬王忠嗣时,李林甫敏锐的察觉到,时机来了! 在他的指使下,济阳别驾魏林跳出来,声称他在担任朔州刺史时,上司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亲口说: 早年在宫中与忠王一起生活,愿尊奉太子。 最终,玄宗大怒,召王忠嗣入朝,命三司重刑审讯,王忠嗣差点被拷打致死。 接任王忠嗣陇右节度使之职的哥舒翰上书力保,最终王忠嗣才保住一命,贬汉阳太守,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