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21章 《祭侄文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1章 《祭侄文稿》(3 / 4)

,咬咬牙才能用得起绢的人来说,买不晕墨的左伯纸练书法多多少少有点奢侈了。

糜竺笑眯眯:

“纸乃佐世之物,能兴文,能利民,能开民智,能造社稷,亦能灭敌讨贼,后世之赞誉,名副其实。”

早就对纸的前景有所预判的孔明徐徐出了一口气:

“这唐有颜真卿,何其幸也。”

刘备摇头,看着孔明真诚道:

“百年遗泽,颜真卿乃唐应得之人。”

“吾逢乱世,遇孔明方可叹,何其幸也!”

两只手握在了一起,孔明畅快一笑:

“主公何必自谦”

“乱世枭杰何其多也,存仁德察民心者,何其少也”

刘备拍拍孔明的手背,感慨道:

“此乃备立身之本,亦乃后辈偏爱之本,不敢忘也。”

法正在一边笑道:

“如今既有良纸,亦有装裱技法,军师当为后辈多留真迹。”

孔明笑着一摊手:

“此前通光幕送后辈真迹,后辈不信罢了。”

并道:“书体非亮所长也。”

“与之相较,不如为后世开科学之途,此乃足用万世之良方,胜亮真迹千万倍。”

“若是有生之年再能复西域,除倭患,则亮此生无憾矣。”

法正有点羡慕,自己还在为汉中之功沾沾自喜呢,人家已经在考虑……

摇摇头,法正决心不管其他了。

为今之计,先保证不早死,然后复汉室之基,再去争后世之名。

不过随即法正想起来一件事,道:

“军师,归成都前,庞军师在汉中收了个弟子,名唤姜维。”

孔明的笑容凝滞下来:

“啊叫什么名字”

【安史之乱中,本是回京述职的封常清被卷了进去,潼关被斩。

而被他镇守的安西,则是留下了他的功绩与英名。

在此长大的张议潮就是听着封常清的传说长大的,年轻时的张议潮经常手抄封常清的遗书,奉已故的封常清为师,并以学生自称。

在潼关被斩之前,封常清冷静的写下了《封常清谢死表闻》。

在这封绝笔奏章中,封常清简单回顾了平叛的战役,不甩锅,主动揽责,表示自己被杀是应该的。

即使“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即使“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

但封常清觉得,只要自己死的有价值就行,他希望自己之死能让诸将引以为戒,从而能顺利平叛。

并在遗书中做了最后一次劝谏: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

身亡作尸谏之臣,魂死作圣朝之鬼,是封常清最后的感慨。

而后来的事情咱们就都知道了,封常清的担忧成真,潼关长安接连陷落,不知玄宗在惶惶惊逃的时候有没有后悔过斩封常清

这封遗书被封常清的副官抄写带回安西,广为人知。

七十年后张议潮一边看着安西的危局,一边手抄封常清的遗书,立志归唐。

被张议潮手抄的《封常清谢死表闻》最终被其侄张淮深封于敦煌莫高窟。

又过了千年之后,十九世纪初莫高窟遭难,大批文物外流。

张议潮手抄《封常清谢死表闻》流入法国,如今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

这封遗书也是如《祭侄文稿》一般,见证了安史之乱以及晚唐衰落。

同样还见证了两位忠臣的武烈平生,希望它有归家的一天。】

“这玄宗定然一个字儿都没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