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仔细检查一遍路况。这一看不要紧,着实把他吓着了,探险队员摔倒的地方是一处冰面,且前方大片都是的。 这种冰面丹增第一次见到,整体颜色是黑的,加上冰上多是凹凸不平的小碎石块,如果用头盔上的灯照明,根本辨别不了是岩石还是冰。 丹增又回头看走过的路,队员们已经全部在冰上,他赶紧让队员们停止前行,往后退,退到有岩石的地方。 话音刚落,没有人问明为什么,都同时向后退了近20米,直到看到地上全是岩石碎块才停下。 吴乐和童教授不明原因,焦急走到丹增身边,还没等童教授开口,丹增就道,“前面全是坚冰,不知道具体厚度,怕有危险暂时不能通过。” 话音刚落,吴乐走到冰上,用锤子敲了敲,发出清脆的声音,随即安排地质队员检测面积和深度。 两名地质队员来到冰上,用专业的测绘仪器四处衡量标记,最后在显示屏上得出这处冰面的完整信息。 “整体面积2.2平方千米、平均厚度16.5米、海拔2168米......” 测绘员还没介绍完,晓露大吃一惊,走了这么长时间没感觉到,竟海拔低了这么多。 “太神奇了,想不到洞内竟有如此大的冰川。”晓露惊呼道。 “这才是开始,再往下可能更大,说不定低于海拔。”森在一旁轻描淡写道。 “深入更底没有氧气人还能活吗?”表弟紧接着插了一句。 “前面都是冰,有水的地方就有氧气,而且和外界是相通的,你们没感觉越往下气就越顺了吗?”森说道。 昏暗的光线下,几人连连点头,学生物的晓露和包子自然懂任何生命都需要氧气,有水才有生命的存在;而表弟路修远他是学考古的,只知道洞下封闭没有氧气会把随葬品保存完好,一旦没发掘好接触氧气就全毁了,他以为这里的洞下也是。 数据显示,他们目前还在昆仑山东部的群山之下,离当时下洞的地方只前移了5公里左右,一直在往下。 吴乐告诉大家,这处冰面厚度足以前行,大家可以放心过去,只要注意脚下小心滑倒就行。 有了权威的科学数据,队员们都放下心来跟紧吴乐和丹增一步步向前走去。 没走多远,就到一处巨大的空间,射灯所照到的地方全是冰面,像一个超大型的溜冰场。 “昆仑山中有这种冰不足为奇,十多年前,这里挖掘公路隧道就曾出现过这样厚度的冰,经研究多是第四纪冰川时形成的。”吴乐介绍道。 “所以大家不要去破坏它们,现在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很多亿万年前的冰川开始融化,这不是好事,与我们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能遇到这样的冰川,应该心生敬畏。” 吴乐一番保护环境的宣传,让大家刮目相看,一致同意他的看法。 “如果人类都像他这样想就好了......”森在一旁自言自语道。 “走吧......”包子拉住森就往前,跟上队伍。 很快过了那个巨大的“溜冰场”,前面的冰面越来越窄,几个地质队员意犹未尽,让后勤人员打开射灯回望了几眼,心中感慨,能遇此冰川真是人生中的大幸。 脚下的路虽还是冰面,但比宽阔的“溜冰场”要小很多,洞顶高度越来越低。没多远就看到一个黑色深邃的冰洞,如果不是颜色深,真以为到了哈尔滨冰雪节现场。 丹增看了看四周,再找不到可以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