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苯的商品物美价廉,米国的货根本就比不了,所以他们没办法从公平竞争的方向去整垮日苯,只能挑起贸易摩擦,在汽车,半导体,钢铁,家电等方面对日苯进行了全面的打压。
尤其是在汽车产业,福特生产线,让汽车走进了米国的千家万户,也成为了米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百上千万的米国人都靠着汽车制造在养家糊口,可是米国万万没想到,福特汽车居然被日苯打的狼狈不堪。
1908年福特就发明了T型车,很快就成为了米国的国民轿车,在汽油比水还便宜的国情下,米国人普遍喜欢那种大空间大排量的汽车,米国三大车企,福特通用,克莱斯勒,都跟着消费者的喜好,开始大量生产大排量的机动车。
而日苯的汽车特点就是空间小,排量小,所以他刚进米国市场的时候,被人嘲讽是廉价的割草机,不受待见,米国人都以为日苯汽车肯定会被市场淘汰的,但是这个时候时代又发生了变化。
日苯车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逆转局面,击败了米国的车企。
只要原因就是因为三点,第一,米国政府发出《大气净化法案》,要求汽车降低尾气排放量,第二,米国民间爆发了环保风潮,年轻消费者不再喜欢那种大排量的汽车,第三,70年代爆发了全球石油危机,尤其是米国的汽油开始价格暴涨,油耗比较大的汽车,米国人就有点开不起了。
这三件事同时发生,把米国的三大汽车打的是措手不及,日苯汽车这个时候就很舒服了,他们的汽车本来排放量就小,油耗也低,靠着省油省钱还环保的宣传旗号,逐渐地占领了米国的市场。
米国三代汽车想要反击,决定跟日苯车企大干一场。
但是这么一搞,就会提高工人的工作强度,降低他们的福利,所以米国的工会就进行了强烈的抵抗,导致米国车企这边行动缓慢,表现拉跨,很多商业竞争的策略根本就推行不下去,日苯车企这边因为没有公会的干扰,每一道生产工艺,每一项成本和时间都被压榨大了极致,然后就导致了米国出现汽车城破产,打量汽车工人失业,著名的底特律彻底没落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失业的米国工人怨声载道,抱怨日苯人不公平交易,还危害米国的国家安全,米国人的仇恨矛头就指向了日苯汽车,愤怒的在大街上看到日苯人就追着打,看到日苯汽车就砸。
同样的打压发生在日苯半导体身上,80年代的时候,日苯半导体占据了全世界一半的市场份额,东芝公司超越了米国的英特尔和IBM,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1985年,米国从上到下,正界、商界,民间,开启了一场围剿日苯半导体的战争,像英特尔这种米国的半导体巨头,就说日苯公司在米国搞低价倾销,米国政府就很配合,马上就搞反倾销调查,米国政府打着危害国家安全的名义,逮捕了六名日立高管,说他们窃取了IBM的技术,一时之间,日苯半导体产业遭到了米国的全方位打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东芝和红色帝国的交易时间。
1987年,东芝公司违反了西方的规定,向红色帝国出售数控机床和技术,红色帝国的潜艇因此而能够大幅降低噪音,增加了米国海军的侦查的难度,又给米国人找到了一个理由。
而实际上,当时的很多西方国家都在偷偷摸摸的跟红色帝国交易,在那边赚了很多的钱,米国都是视而不见,就是要抓日苯的东芝公司,米国政府还取消了与日苯东芝公司的150亿日元的合同订单,并且进行了高额的关税惩罚,三年内不让东芝进入米国市场,几名米国国会议员还在国会大厦面前,用锤子砸了一台东芝的收音机。
当时的日苯政府满脑子想的不是怎么去跟米国对抗,而是怎么平息米国人的怒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