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改动极多,以至于整章意旨全变,希望我们能 为之正本清源一下。 我们一起学习过了《道德经》的第一章,应该清楚了老子的思想是拒绝文明, 重回氏族社会的,而关于人类文明,也有过一个严格的划分:一旦人类的吃穿用 度,开始出自于自身,那就意味着开始创造文明了。也就是说,在老子的眼中, “文明”与“自然”是一对反义词,一切人工的东西,都是老子所反对的。另外, 老子同时也是反对欲望的。 知道了这两点,上述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无论对于“美”还是“善”,它 都是对于我们有益的,是能够激发我们欲望的东西,所以我们才会不懈追求它, 并厌恶停止下来。
同时,一种不懈追求的过程,当然是人工痕迹非常明确的嘛, 而这些都是老子所反对的。 历代注家在解释这一章时,都说老子在讨论矛盾,是一种辨证思维,这显然 是一种谬误。老子还是在继续他的反人性思想,这两句其实就是后章“不上贤、 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之伏笔。
【阐述】:这两句话应该是省略句,为了便于理解,将其补充完整的话,大 致应该是这样的: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斯不美矣;天下皆知善,为善恶已, 斯不善矣。 首先要提到的是“恶”字,古今注家都将它注为(恶,e,凶恶),将它强 行与“美”形成一种矛盾关系,其实,如果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美”的对 立面应该是“丑”,而“恶”的一面应该才是“善”,可偏偏传世通行本中“善” 的对立面却使用的是“不善”,多么牵强与别扭啊!大家来看一看,“天下皆知 40 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中,“美”和“恶”,“善” 和“不善”互为反义词,这如果出现在小学生的试卷中,都是要被扣光分数的, 但这些专家们就是强行让它们在经典中出现了。究其原因,还是他们错误解读了 老子。
“恶”字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在用于名词、形容词时,多半读 e, 而用于动时,多读 wu,表示厌恶、憎恶、讨厌之意。 为了确定“恶”字的词性,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已”字。“已”字的本义是 “停止、完成”(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已事遄往——《易·损》), 所以,“恶”字的词性应该是动词,“恶已”是“厌恶停下来”的意思,因此, 它在这里应该读“wu”,而不该是“e”。同时,这个“已”字被所有注家解释 为是“矣”的通假字,为句末语词,这同样是错误的。帛书本中“斯不善矣”, 就正确使用了“矣”字,上下的两句话,没有道理前一句用通假字,而后一句用 本字的。
在明确了“恶已”的真实意思之后,这整句话就不难理解了。
老子反对的是 “美”与“善”可以为我们带来益处,因此我们一味去追求它们的这种行为。在 佛教中,这叫“分别心”,而在老子看来,他担心的是我们因此被激发出来的欲 望,会驾驭着我们一步步迈向毁灭。
比如,我们大家都追求“美”,先只是追求 一种心理享受,但欲望的特点是永不满足,它终将让我们发展到想据为己有的程 度,这样,争夺、搏杀、阴谋、战争等等就会义无反顾地扑向我们,并最终吞噬 整个人类。 整个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赢得对于资源的争夺,最基础的是食物资源与性 资源(这是人类的基本欲望,如果没有这,人类也就无法繁衍至今了),而老子 希望我们不要再创造出新的可争夺资源来。
简单回想一下人类的文明史,有多少 科学发明是为了方便攫取更多的资源,有多少人类战争是为了抢夺对方的资 源?!就以看起来完全无害的计算器来说吧,那也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时间资源。
几乎无一例外! 现在可以明白老子为什么那么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