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女生耽美>缆镇语录> 新桃花源记(《金刚经》十一:无为福胜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新桃花源记(《金刚经》十一:无为福胜分)(2 / 4)

不乐意,但随着月季的长成,变得越来越好看,也是乐在其中了。有时候需要修剪和打药的时候,同事忙不过来,她老公也会来帮忙。

整个院子的月季,说忙其实也不忙。该打药的时候,就一起打,该施肥的时候,一次性到位,到了修剪的时候,专心一点,半天也就干完了。

并没有像网上说的,种一院子花草,打理起来太难了。这大概就是栽种同一种植物的好处吧,并不需要分门别类地分开养护,这大概也是她老公没有坚持种菜的原因吧,不然真的会变得很忙了。

院子到屋子里面,有着几层台阶,而就这个台阶的位置,同事也没有浪费,而是摆放了几盆以前养的微型月季,比如说果汁阳台,甜蜜马车,金丝雀等等,长得真不错。

平时门开着,在客厅都能闻到它们的香味,这和阳台上的微月真的不一样,难道这就是阳光雨露的好处?

其实还是打理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别看微月小巧玲珑,看起来弱弱的,其实生命力强盛,比藤本月季好养护,开花能力也很不错,经常能看到爆盆。

而且还可以搬到室内去装饰家居环境,尤其是家里来客人,总是喜欢把这些微月搬到家里去。微月开花周期是四月到十一月,夏季也需要移到室内,不然不要说开花,植株本身也要晒出问题来。

新老太太本来以为是张大年的技术好,后来才知道老张从来不管的!

时间久了,新老太太发现村里有个百草园,种满了中草药。

“这是明月草,这是车前草,这是无花果……”一块由绿色防护网围起来的200平方米左右的小药圃,种着50多种青草药,静静地坐落在缆镇土豆村居民楼间。在这个居民和村里共同开辟的中草药园里,新老太太见到了他们的守护者,50岁的周海秦和71岁的古易鸣。

来自古城的庄汉青,在缆镇一住就是35年。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身边都是青草药,大人煲汤做饭时不时加一点,小病小痛用一下也会好。”周海秦说,童年的记忆至今仍印象深刻,他对青草药文化十分热爱,来缆镇以后,查阅了不少书籍,了解到缆镇的青草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平时偶尔得空,周海秦喜欢到处走走,在一些村落周边,与当地村民聊两句,若得知一味青草药,他便会喜不自胜带回家来仔细学习研究。

久而久之,在家门口弄一个中草药园,种上易存活的品种,普及青草药文化的想法,开始在脑海中萌生。

这个想法正好与村干部的想法不谋而合。

自十年前起,他们就开始着手商量着如何在村里开辟一个科普性的中草药园。“想通过科普,让大家知道还可以考虑用青草药来治病。”

老中医,发挥一生所学,让更多人认识青草药。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家门口会有这样一个药园。”居住在村里的71岁老中医古易鸣告诉新老太太,他自16岁开始接触中医学,对青草药情有独钟,一听说可以发挥自身所长加入创建中草药园的队伍,二话不说便应了下来。

“近年来大家对中医愈发重视,科普青草药文化很有必要。”古易鸣说,不固步自封、常学常新,对医者而言十分重要。在中草药园里,能和街坊邻居乃至其他慕名而来的青草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共同交流,既是巩固自己一生所学,更能帮助年轻人进一步接触中医。

村里给每种草药发“身份证”,探索建立实用百草园。

“我们的初衷是传播中医药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村里的老年人参与其中,生活不单调。”村书记周都督说,他们先后拜访了海州本地的数位知名中医和业内人士,一边探索着怎样能够让中草药园变成名副其实的科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