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女生耽美>缆镇语录> 土郎中(附录:《宝积经》3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土郎中(附录:《宝积经》35)(2 / 2)

正命清净,而是比丘说有我论,是初破戒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诵持戒律,随所说行,身见不灭,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众生相而行慈心,闻一切法本来无生心大惊怖,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见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在现实生活中,破戒的比丘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可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做得很好,可事实上却是在破戒的人,却不容易被发现。在这里,佛陀为我们列举了四种破戒比丘的行为。

第一类破戒比丘,他们能够全面地受持戒法,对于犯戒的大罪小罪,一律小心冀冀,心常怖畏,凡所受戒法都能够谨慎履行,做到了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其谋生活命也做到了正命清净。可是,这种比丘主张“有我论”,认为在生死轮回中有自我存在。这类比丘只是假现为清净持戒者而实质属于破戒比丘。

第二类破戒比丘,能够诵持戒律,熟习开遮持犯,可以依律而行清净。可是他们内心还存有身见、我见。

第三类破戒比丘,能够具足持戒,而且慈心广被,多行利他,可是由于执著有我相、人相、众生相,所以一旦听说了一切法本来无生,心中就会生大恐怖,惊惶失措,不能自持。

第四类破戒比丘,他们勤苦修习十二头陀行,非常用功。可是他们心中认定有法可得,有实法性可证,违背了一切诸法性空不可得的正法。

十二头陀行,是十二种极端刻苦的修行方法。衣着方面有:但三衣、粪扫衣;饮食方面有:常乞食、不余食、一坐食、节量食;住处方面有:住阿兰若、冢间坐、树下坐、露地坐、随地坐;睡眠方面有:常坐不卧。

综合上面的四类行为,凡是取相、著有、执我、立我,知见与世俗甚至外道一致,那么不管他们怎样持戒,都是违反了如来戒法的真义,都算是破戒比丘。

【宝积经 | 经文】

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

在这里,佛陀明确指出,真正善巧而清净持戒的比丘,心中应该存有这样的想法,一切法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这样的人,一切如法、清净无染,才可以称得上是真善净戒的人。

他们不因为自己持戒而自高自大,不会看不起他人所持戒行,能够以平等舍心而住,不会忆想分别,说持戒犯戒,说高下净染。

这样的善持戒,就是声闻、缘觉、佛所持的“戒行”。就好比佛在菩提树下,正觉法性而成佛,这就是“自然戒”、“上善戒”。

一念般若现前,自然的心地清净,无往而不自得,所做的一切均能符合法性要求。这样与圣道相应的戒,就是一般所说的“道共戒”。

这种戒不与漏相应,是无漏戒;不为烦恼所缚,不受三界生死果报,远离一切诸法依止,不执著一切法。这样的戒,才是善净的持戒,才是如来清净戒学的终极意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