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解答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佛所说的“无上妙觉”是遍满十方的,从中可以产生出一切佛的微妙法和一切凡夫的世间法。从无上妙觉的角度看,一切都是“同体平等”圆满觉性的流露。 因此,一切外表各异的修行法门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权巧方便、随顺众生的缘故,才会表现出无量无数的形式。
不过,圆觉修法,依循众生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也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者分别代表了念、定、慧。奢摩他,是心对境时保持寂静状态,专注于止息妄念,相当于天台宗说的“止”;三摩钵提,是心处于定的状态;禅那,则更进一步,不但修静,还有思虑的功夫,重在修慧。
如果诸位菩萨,获得了悟入清净圆满觉悟,以清净圆满觉悟心为指导,以求取寂静作为修行要务,由澄清一切妄念,息灭诸种杂染,渐渐观察到有心识烦恼的躁动。
由于菩萨已发大乘清净心,知道当前这一念就是圆觉妙心的显现,从而智境现前,于是“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幻化的身心再也不是束缚,这样就能从内心发出“寂静轻安”,真正体会到圆觉境界的本来清净、无所束缚、轻安快乐。
由于身心处于寂静状态,因而十方世界一切佛心,在寂静状态下得以呈现,就如同照镜子一般,明朗清晰,了无杂染。由于这种方法坚持不理会一切识境所起的幻化之相,一心专注于观察净觉圆满的寂静之相,因而给他取名为“奢摩他”,也就是止息妄念。
一位武士前往寺院请教佛法,禅师端坐法堂,厉声说:“把弓箭刀枪通统放下再进来”。武士听话地将身上的刀剑器械悉数放下,正准备进屋,不料禅师还是那句“把弓箭刀枪通统放下再进来”。
武士懵了,环顾自身,实在没有什么武器了,于是,一脸无辜地对禅师:“尊敬的禅师,我身上确实没有任何武器了。”
禅师摇摇头说:“你放下的只是身上的武器,可是你的内心仍然充满着杀机,何不把心里的弓箭刀枪也一起放下呢?”
武士闻言,恍然大悟。
禅宗寺院往往在禅堂里挂着“一声喝下息狂心”的牌子,告诫大家“止息妄念”、“息心是菩提”。的确,让心见善思齐、见贤向往,让心拥有正义和美,让心清净自在,让心不为外境所左右,那么,我们就是心的主人。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如果诸位菩萨,获得了悟入清净圆满觉悟,以清净圆满觉悟心进入思维,了知能够觉悟的心性以及六根、六尘,都是因为幻化的原因而生出的幻境,进而生起幻智,用幻智来断除根本无明,并变化出种种幻化现象来开导处于幻觉中的众生。
由于以幻智灭除无明和开示幻众,自己的内心就能生起一种源于大悲的轻安快乐。一切修圆觉的菩萨都是从这里起步,渐渐深入修行不断增进的。
那种观想幻化的心,是圆觉妙心,并不同于随逐幻化的妄想心。尽管两种心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一种幻化